暑期沪上博物馆冷热不均

  新报讯 暑假来临,上海各大博物馆活动精彩纷呈,科普、历史、艺术等项目寓教于乐,成了中小学生的校外课堂。记者走访多家申城博物馆后发现,由于知名度等原因,热门的博物馆里排队爆棚,冷门博物馆人丁稀少。据统计,到去年底,全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总数达到120座,超过60%免费开放。怎样发掘这些博物馆里的精彩,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课题。

  沪上博物馆冷热不均

  位于人民广场的“天圆地方”上海博物馆一直是沪上中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的最热门博物馆。昨天,记者像很多游客一样体验了上海博物馆的火爆程度,排队一个多小时才得以进入。一进一楼大厅,最先走进视线的便是坐在阶梯上休息的学生和家长,而各个主题馆内也到处都能看到全神贯注观赏展品的学生。

  上海科技馆也是学生最常去的展览馆,暑假以来,科普大片《飞翔巨兽3D》成为最热门的项目,众多中小学生在门口排起了长龙。学生家长闵女士说:“虽然每次都要排半小时队,但毕竟暑假科技馆的活动是整个浦东区最多的,所以每年都会带孩子来。”

  在世博会纪念展里,高二学生张浩一边和小伙伴们玩着一楼大厅里的触动屏幕,一边告诉记者:“因为平时课业压力比较大,世博会期间没能来参观,这次算是弥补。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与《万国风采耀浦江》,讲解人员告诉我,他们在世博会期间都还没能"合璧"!”

  热门博物馆大排长龙,也有不少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记者发现,坐落于枫林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内的上海昆虫博物馆,在上海理工大学里的印刷博物馆,以及上海体育学院校园内的中国武术博物馆内,馆内都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

  看不懂成参观“硬伤”

  普陀区金洲小学的小王即将上四年级了,昨天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在上海博物馆观赏着各种古往今来的印章,他告诉记者,这个暑假,都是爷爷陪他来参观博物馆的,此前爷孙俩已经参观过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及孙中山故居。虽然逛了不少地方,也学到了一些知识,不过,小王有时还是觉得有点没劲,“很多东西看不大懂,也没有人讲解,爷爷只是照顾我的安全,有时候我到一个展馆看的时候,他就在外面坐着等我。”

  同样,来自万里城小学的准小五生林宇哲也是由爷爷带来参观上海博物馆的,“我最喜欢货币,就是很多东西都看不懂,要是有个人给我讲解一下就好了,”小林告诉记者,这让他有时感到迷茫。

  虽然在博物馆内的服务台就能租借专门的讲解器,人走到哪儿,机器就能感应,并就你眼前的展品进行讲解,但是记者采访了解到,仍有不少带着孙辈来参观的老人并不知道。对于服务设施不了解而造成看不懂的现象很普遍。而由于租借一个讲解器要20元,部分独自前来参观的学生也会选择放弃。

  记者了解到,包括高校内的博物馆、部分行业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都存在着“只有工作日才开放”的问题,但一些上班族父母很难在工作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这就造成了博物馆的散客中,“祖孙档”更多见的情况。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不少家长认为买票带孩子进入科普场馆就算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参观学习的事儿了。上海科技馆儿童馆经过几个月的升级换代,引进了许多充满童趣的互动项目,可很多孩子在科学实验室、梦幻森林、松软的草地、动物园、光影都市、奇妙的剧场、彩虹之家玩得不亦乐乎,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奥秘。当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不少家长在台阶、地板上坐着,陪伴沟通参观这时变成了 “看孩子”,只要不出意外就好。

  博物馆需要承载多种功能

  据统计,到去年底,全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总数达到120座,超过60%免费开放。上海已初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以行业博物馆为特色、以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怎样让“校外课堂”真正起效?成了摆在学生、家长、博物馆甚至社会面前的话题。

  “有家长提出,是不是双休日也能开放,但高校博物馆的场地在校园内部,又受到很多限制,加上宣传力度有限,很难像社会上的公益博物馆那样保证全天候的开放时间。”说到分流人群,如何提高博物馆的接待能力,一位高校的负责人坦言。

  专家表示,和平时不同,暑期是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好机会,城市中那么多博物馆里,有比课本生动得多的教材。如果,学校能把博物馆当作重要的教学工具,博物馆除了承担收藏和展览外,也要开发讲解小册子、视听材料,或在网上进行免费下载,供学生参考消化。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就一件展品去挖掘背后的各种文化意义,引导孩子做好功课,尝试更深入学习和了解,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