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最大整身陶塑人像现身

  近日,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遗址惊现一尊红山文化最大、最完整的整身史前陶塑人像,引起考古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针对这尊陶塑人像的发现过程及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起到那些重要意义等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独特陶片引起考古人员注意

  兴隆沟遗址位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沟村西1公里的山坡上,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房址分布密集且有序的兴隆洼文化遗存。该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12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根据房址分布的疏密情况,自东向西明确分为3个点,总共有房址145座:第一点属于距今约7600年的兴隆洼文化中期的聚落,第二点属于距今约5300年的红山文化聚落,第三点属于距今约4000~3500年的下家店下层文化聚落。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刘国祥介绍,为了完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今年5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旗境内的3处红山文化进行调查、测绘,即兴隆沟遗址第二点,敖汉旗四家子草帽山遗址,宝国吐乡的刘家屯遗址。5月23日,工作人员到兴隆沟遗址第二点进行测绘的时候,从地表采集到了比较独特的红山文化的泥制陶片,通常考古人员从地表捡到的都是普通的陶器残片,如陶罐、陶碗之类的陶片,然而考古人员发现这一组陶片很独特,通过现场的拼对,发现这是一个面部的残片,大家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认为是一个人像,回到敖汉旗博物馆进行拼对之后,它的上半部分和身体部位大体浮现出来。5月28日,敖汉旗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又到这个陶片出土的现场再次进行采集,再次发现了嘴部的残片,于是就把这个陶塑人像的头部和面部及身体的大部分基本上复原出来了。当时额顶和胳膊有残缺,考古人员凭借多年的经验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决定对它进行抢救性的清理。

  5000多年前先祖形象

  兴隆沟遗址保存的不是很好,由于当地农民多年的翻耕,很多遗迹都已暴露出来,从遗址地表就能够采集到一些陶片。6月27日,在赤峰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考古人员来到了敖汉旗政府,将考古工作初步发现的重要情况同旗里的领导进行了沟通,制定了挖掘工作方案。6月30日,考古人员正式进驻兴隆沟遗址第二点开始进行抢救性的清理。

  考古人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个陶塑人像出土的100平方米范围内的所有耕地进行筛选后发现了一些陶像的残块。当耕土层清理掉以后,考古人员发现,有一近似方形的灰土。根据以往的发掘经验判断,这块灰土应该是一座房址。在接下来对房址抢救性的挖掘中,7月1日,意外地发现了陶制人像额顶残缺的装饰残片。7月3日,考古人员最终找到了一个胳膊的一段残片。7月4日,当整个房址全部清理出来的时候,胳膊的另外两块残片也被发现。经过考古人员2天多夜以继日的精心修复,这尊陶塑人像得以复原。这尊人像通高55厘米,胸围的最大宽度65厘米。

  刘国祥说,这是目前为止红山文化时期最大的一件整身陶制人像。在红山文化同样的考古材料,如:曾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屯发现的陶制人像,只有十几公分,比较小,没有头部,另外在牛河梁的女神庙出土了很多人体的残块,包括著名的女神头像(女神的头像只一个面部),及其他的残件看起来比较大,有的与真人大小相当,有的相当于真人的两三倍,但是没有见到整身的、50公分以上的陶塑人像。另外,牛河梁遗址女神庙所发现的这种陶制人像都是泥塑,而这件陶塑人像是泥制红陶,是烧制的。它独特的地方是,头部和面部比较完整。从外观来看,它戴有完整的冠,有发髻,双目圆睁、鼻梁高挺,特别是它的嘴部唇部突起、两腮下凹、成一种呼喊状,双臂弯曲,右手握住左手,双腿盘坐,可以说这尊人像具有高度的写实性。通过它可以看出,活生生的5000年以前我们先祖的一种形象。综合考虑,人像绝不是一种普通的工艺品,它应该具有很重要的宗教祭祀崇拜方面的意义,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原始宗教崇拜信仰体系,特别是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5000年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提供了最直接的、重要的实务证据。目前已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为论证中华文明提供新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得知红山文化出土最大整身陶塑人像的事情后,7月6日上午赶到敖汉旗,在看完人像之后,王巍用4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兴奋、震撼。

  王巍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前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中华文明号称5000年文明,但是到底有没有5000年的文明,有什么根据和证据,这是一个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原来说5000的文明史都是根据史记等记载,虽然有一些历史的影子,但不能作为证据,尤其在国外,5000年文明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被承认的,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文献毕竟有限,想要论证就需要考古的资料,考古必须有资料才能说话,红山文化就是考古界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0年前开始从事的重要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研究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曾经的辽宁的牛河梁女神庙等资料已经发现有30年了,现在缺少新的证据,这次人像的发现恰恰弥补了对这个时期资料的匮乏,所以令人兴奋。“所谓震憾的原因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史前时期人像很少被发现,然而这尊红山人像形象却栩栩如生,你坐在它的对面与它等高度的时候,你会感觉它的眼睛很传神,而它的嘴部张开好像在诉说,相当的逼真,它的姿势表现了一种情绪。”王巍说。

  关于人像的重要意义,王巍概括:“首先它是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其次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当中重要的新成果,第三是对红山文化乃至辽河流域文明的演进过程,包括当时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第四它的艺术和造型体现了史前艺术的结晶,当时的雕塑技术令人震惊,也为论证中华文明5000年提供了新的资料。”

  敖汉旗再次声名鹊起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辽河流域的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件女神头像是红山文化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刘国祥认为,女神头像只一个人面像,那么这尊人像是一个高度写实的陶制人像。它的个性化特征十分显著,包括它身体的各个部位,它的神态、它的坐姿,它的面部表情,非常有特点,对它的发现,应该从红山文化对祖先的一种敬奉的传统来看,它是一个裸身,口部作一种呼喊状,很容易联想到它是一个“巫者”的形像。它的头部带着冠,额顶的帽子有装饰物,还有盘起来的发髻,通过研究初步判断,它的地位比较独特。女神头像和这尊陶制整身人像虽然从出土地点、质地等方面来说有其不同之处,但比较而言又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两者都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的崇拜和宗教祭祀体系,以及两者对眼睛的做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共同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证据。

  内蒙古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兴奋地对记者说:“这尊人像是史前艺术宝库真品,是国宝中的国宝!”

  红山文化陶制整身人像的出土让有着“龙祖玉源”的敖汉旗再次声名鹊起,对于人像的保护和展示工作,敖汉旗文化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特别建造一个展示人像的展览馆,另外,还将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拉动全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魅力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因最早发现于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70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6座窑址。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记者 周建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