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山洞诞生中国首架运输机

现在的一些出版物中,鲜有旧中国制造运输飞机的记载。然而,查阅中共四川省南川县委党史办公室档案室资料,抗战时期的旧中国确实制造出过运输机,而且是在该县一座大山的山洞里制造出来的。

大山洞内部可容万人

1937年,国民党“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该厂奉命昼夜拆迁残存设备向四川转移。同年11月,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重庆航空站站长张式群致函南川县政府,称“南川县属附近有一可容纳万余人之山洞。地形隐蔽,可容大量物品……能否适宜储藏军用品?”要求迅速查明回复。南川县县长陈文澡6天后回复,“本县山洞颇多,而最适应储藏军用品者尚推丛林乡属之海孔洞及釜佛山之古佛洞,海孔洞邻近马路约4公里,交通便利,其内部容量可容万人,光线充足,气象雄阔,为他洞冠,洞外筑有城墙,以防资守。城外地势平坦,可筑支路以通川湘公路……古佛洞容量较海孔洞尤大,唯于山顶交通不便耳……”接此复函后,国民党政府确定征用海孔洞为军事基地。

海孔洞位于南川县属丛林乡(后划归重庆市),洞高约60多米,宽约50多米,以前是个寺院,洞口悬壁上刻有“豁然开朗”4个大字。国民党政府征用后,在海孔洞内建有1200平方米的工房,并在川湘公路49公里处修筑一条7.6公里的简易公路与海孔洞相通。从此,这个巨大的海孔洞实际上便是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

日机轰炸时找不到目标

第二飞机制造厂在海孔洞内悄悄地进行生产,嗅觉灵敏的日本特务也嗅到了气味。侵华日军得到情报说,该厂当时“月产20架战斗机,大批苏联专家援助”。

其实,这个厂几年总共才生产了几十架飞机,只有一个叫彼得诺夫的苏联专家,而且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就回国了。但侵华日军认定海孔洞工厂产量可观,于1942年出动飞机轰炸海孔洞。当时,日本特务提供的情报说:“只要找到了九洞桥,就找到了海孔洞飞机制造厂。”其实,九洞桥是九块梯田的水渠,为方便行走,在上面盖了块石板,当地人起名九洞桥。日机来时,海孔洞口外一架飞机正在喷油漆,好在工人们迅速将飞机推进洞里。海孔洞周围崇山峻岭,洞外房子很少,加上屋顶堆满树枝的伪装。从高空观察,完全是个荒野山村,哪里像个大工厂。

日机在海孔洞上空盘旋,根本找不到九洞桥,狂怒之下,把炸弹倾泻到不曾设防的南川县城。南川这个和平美丽的小城,顿时化作火海,满目凄凉。老一辈的南川人谈起那次日机大轰炸,至今历历在目。

“中运一号”矫健上天

海孔洞建厂后,曾生产过仿苏式教练机、仿德式中级滑翔机等,并于1942年开始研制第一架运输机。海孔洞人利用库存器材,在短短的两年内就研制出了“中运一号”飞机,它的主要设计者是林同骥和顾先复二人。

由于战时铝材缺乏,“中运一号”飞机的机身、机翼和尾翼都是用银松做骨架,外用桦木三层板作蒙皮,机身上面是军绿色,腹面是天青色,机身分为前中后三段,连起来看不出是拼合的。中翼两边是铬铝钢管焊成的发动机架,各装有一台450马力的发动机。副翼、襟翼是铝制的,其翼展15. 85米,全长11. 05米,起飞重量4573公斤,最大时速342公里,机舱内设正副驾驶员、领航员座位各一,另有乘客软座3张,舷窗为方形,悬挂着淡蓝色窗帘,深棕色的地橱打着蜡,机上有一小卫生间。

海孔洞附近并无机场,“中运一号”飞机必须要运到200公里以外的白市驿机场试飞。由于公路路面狭窄,只好将飞机拆散分装在十几辆改装的卡车上,仅机身中段的装运车就几乎占满了路面,途中有几处民房被拆除后车才勉强通过。车队昼伏夜行,走走停停,200多公里路走了七八天。

1945年初夏的一天,“中运一号”运输机正式试飞。围观者中有一位美军飞行员,当他知道这架飞机要试飞时,好奇地爬上飞机。查看机上设备后,他连着用汉语说:“顶好!顶好!”

试飞员国民党空军少校李兴唐上机后,紧闭舱门,果断地加大油门,向跑道全速冲去,诞生在战火中的“中运一号”矫健地飞上万里晴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