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清代状元府成大杂院 拥挤不堪仅剩狭小通道

济南清代状元府成大杂院拥挤不堪仅剩狭小通道-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初的陈冕状元府,如今成了大杂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冕状元府虽然挂着“文物保护”的牌子,却很难得到保护。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历史上沉淀下的济南的众多名士文化传承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但对这些名士故居的保护却处境尴尬。因没有明确“名分”、产权与管理权分离等原因,不少名人故居年久失修,甚至有的已在城市改扩建中被拆除。

  状元府里挤满了住户

  陈冕状元府位于鞭指巷9号和11号,两座高大的门楼十分显眼,而院落里则堆满了杂乱的家什,当年的状元府如今已成为十几户人家共同居住的大杂院。

 

  状元府坐西朝东,门厅的金柱大门楼,是清代官式住宅的典型建筑。“都住满了人,没法看了。”这里的老住户、82岁的隗大爷告诉记者,9号院原先大门门额上还有一块“状元及第”匾额,门口两侧有雕刻着精美花纹的抱鼓石,可惜都在“文革”时被毁坏了。

  上世纪50年代,这里成了济南市第一印染厂的宿舍,越来越多的人被安排住进院里。1954年进行了改建,除了最外面的门楼,里面的两座大门被拆除,院里的树木也被伐掉,搭起了数间小房。

  上世纪80年代,这里住进了更多户人家,人们便在任何能利用的空间里搭建住房。于是,这里变成了现在的大杂院,如今已是拥挤不堪,唯有沿着狭小的便道深入院中,还能依稀辨别出前、中、后三院的院落布局。

  “要不是门口的门楼,光看里面,谁知道这是当年的状元府?”隗大爷反问记者。

  路大荒故居房顶漏雨

  7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南新街58号的老舍故居。与陈冕状元府一样,虽是文保单位,可也是私人住处。

  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徐永刚告诉记者,老舍在这里居住了四年半,娶妻生子,与这里朴实的鼓书艺人、马车夫、拳师成为好朋友,其间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代。

  徐永刚说,这所院落是1864年建的,一直到现在基本格局都没有大的变化。自从1999年3月被公布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后,院落改造就套上了“金箍”。

  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曲水亭街8号,门口挂有“路大荒故居”的牌子。院里有几家住户,路大荒先生曾居住过的南院,现在是她的外孙女、今年62岁的尚义华一家在居住。

  尚义华把小院门打开,眼前出现了三间小屋,屋子围合成一个非常狭小的天井,也就是能容纳两三个人的大小,加之里面摆放了各种生活用品,显得更加逼仄。

  “屋顶漏雨了,正准备去买材料修理一下。”尚义华说。

  文保单位难以得到保护

  “目前,名人故居产权有的归个人,有的归房管部门或企业,这对故居的保护、利用带来了难题。”10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除了列入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少数名人故居外,经过多年变化,目前大多数名人故居归私人所有,产权问题给故居的维修经费保障、故居资源整合利用带来不少难题。

  有专家表示,这些钱如果让私人出,根本不可能,如果全部让政府出,可能性也很小。最后的结果就是,即便名人故居成为文保单位,依然无法真正得到保护。

  另外,什么样的算是名人故居?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名人故居保护涉及建设、规划等多个部门,有的原址经过多次翻建改造,原状已不复存在。有的名人同一时期在不同地方有多个生活点,这都对名人故居的认定造成了困难。

  对此,专家认为只有出台相关标准,并制定出台专门的《名人故居保护法》,才能让故居保护有法可依。而在标准出炉前,可以考虑通过设立历史文化名街等方式,将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名人故居纳入保护范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