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黑石礁挤满民国大腕 张宗昌阎锡山等都住过
探访大连老地理的过程,是一种经历现实与历史反复交错转换的过程:比如,在星海广场登上202路有轨电车向西而行,习惯性地透过玻璃窗看窗外的风景,耳畔却似乎隐隐响起老式电车所发出的“叮当”声,眼前的景色也倏然转换:彼时道路的两侧,一边是天际线下的粼粼波光,一边则是一栋栋风格混搭的小别墅……旧时大连的城市布局中,星海跟南山、高尔基路一带均是和风欧式建筑的集中地,而星海一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片儿的房子都属“海景房”。几十年前,电车行驶的终点便是黑石礁,这个旧时大连人眼中的“神秘”地带,在那段特殊时期,“收纳”了众多民国时期的名人。用现在的话说,倒一根电线杆,能砸到好几个大腕。
自然地理
黑石礁因何得名?
若干年前,在观摩国外某知名机构举办的全球摄影大赛作品时,记者被一张照片所惊艳:黑色的岩体层层叠叠如凝固的海浪,而大海在金色的霞光笼罩下,变得如梦如幻,好似化成一片片轻盈的烟云,安静地偎依在礁石的周边。这幅照片叫《黑石礁的晨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连人,记者甚至从来不知道,原来黑石礁可以这样美。
得名:黑色来自海洋动物尸体
大连旅游史上有种说法:早在1928年,大连-旅顺南线就出现了“旅大八景”,而八景的起点便是黑石礁。现在想来,在当时的人眼中,黑石礁的“景色”恰恰在于那些“神秘”的黑色礁石。
一个地名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黑石礁也不例外:相传远古时,这一带是乌鱼的家园。一天,乌鱼和企图霸占这里的鲨鱼搏斗。最后,乌鱼使出绝招,放出墨汁把这一片海域的礁石都染成了黑色才得以保卫了家园。从此以后,这里就被叫做“黑石礁”。
事实上,神秘的黑色礁石是十几亿年前形成的岩溶景观。礁石之所以是黑色,追根究底是这里的水产太“富裕”了:大连人爱吃的“海蛎子”及其他一些生长在礁石上的贝类,如海红等就生长于基岩海岸;另外,这里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如红藻、褐藻、石纯、马尾藻等。待这些贝类、藻类及其他一些海洋生物死亡后,尸体便会附着在礁石上面,久而久之一层一层地累积,就成为现在的黑色礁石了。
风景:北方少见的喀斯特地貌
不过,把礁石敲碎后,会发现这些礁石的“心”却是灰的——这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岩石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其本色就是深灰色。
除了颜色,黑石礁的最独特之处其实在于它的地貌:属滨海喀斯特地貌,这一点与闻名天下的桂林石林是一样的。据专家介绍,在北方地区很少有像大连这么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如今,再到黑石礁一带转转,海蛎子什么的或许是难再见了,好在风景依旧:沿着海岸漫步,脚下踩着诞生于远古年代的陆地,听着海浪潮起潮落的声音:沧海桑田,往往只是一个瞬间。
文化历史
中国近现代名人扎堆聚居
记者曾经随大连老建筑保护志愿者周科在黑石礁一带转悠。让人充满兴趣的是,那些隐藏在街巷中的古朴小洋楼,很多都居住过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承载着一段与历史相关的故事。虽然时光流逝,小楼早已换了主人,但还是可以从那斑驳的墙皮、木棂的窗户和雕花的阳台中,找到解读大连旧日时光的符码。
人物:川岛芳子哥哥
■地址:黑石礁西村61号 ■故事:后来改为饭店,周总理还曾住过
在今天的202路有轨电车黑石礁站的东北侧——今黑石礁西村61号,有一座用挡土墙围起的和风欧式住宅。 33岁的何娜娜回忆说,2002年,她从外地考入大连某高校,父母千里迢迢送她到大连报到时就曾在这里住过一周。“当时这是个宾馆。整栋楼的布局古香古色,环境也十分清幽。 ”
何娜娜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她的父母无意中住的这栋二层小楼曾有多么显赫的“身家背景”:这是一栋货真价实的皇室建筑。它的旧主,就是川岛芳子的亲哥哥、清末八大铁帽子王爷善耆的儿子金碧东。
上世纪90年代,金碧东的胞妹——金默玉在口述那段历史时,特别提到了金碧东的这栋房子,“我几个哥哥在大连买房子住,现在黑石礁一带还有一套,据说已经变成了饭店……”
据大连市作协成员、《大连掌故》一书的作者韩悦行介绍,这栋私宅始建于1932年,建筑面积1031平方米。当时也被称作“肃亲王府”。
大连解放后,这里曾一度作为中共大连县委的办公楼。 1950年,改为旅大市人民政府交际处黑石礁宾馆,后改称“星海宾馆”。韩悦行介绍说,当时,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还曾亲自为宾馆题写了“王府饭店”的匾额。
资料记载,1951年5月到7月,周恩来总理来大连休养,曾与邓颖超在此下榻。为了不影响周总理的休息和工作,有轨电车只开到星海公园站,星海公园至黑石礁站停开。此事被周总理知道后,立即下令纠正,让电车一路通到黑石礁站。除了周总理外,宋庆龄、贺龙等知名人士来连期间也曾在此居住过。
人物:恭亲王溥伟
■地址:现已拆除 ■故事:主人“漂亮”,熟读《红楼梦》
很多人都知道,在北京铁狮子胡同,有一座天下闻名的“恭王府”。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大连的黑石礁,也有一座恭王府。而这座王府的主人叫做溥伟——清朝第一代恭亲王的嫡孙。
根据金默玉的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连是清朝遗老遗少聚集的地方。“父亲到了旅顺后,恭亲王溥伟也追随他到了大连……恭亲王长得漂亮极了,真像个王爷的样子,不像我父亲是个小矮人。他小楷写得也漂亮,问他《红楼梦》哪一回写的什么,他随口就能说出来。 ”
大连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素素在《流光碎影》里详细记录了关于“恭亲王府”的那些事儿:早年,溥伟曾避居青岛。之后,便和肃亲王一起筹谋复辟的事儿,但均以失败告终。1922年,肃亲王善耆因忧郁绝望,突然在旅顺口病死。深受打击的溥伟便从青岛移居到旅顺口。后来,黑石礁的“星浦山庄”筑成,溥伟便搬进去闲居。不过,在老大连人的口中,都习惯性地管这里叫“恭亲王府”——如今,这栋别墅已被拆除,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人物:原北洋政府总理潘复
■地址:黑石礁东村景宾巷25号 ■故事:曾经非常豪华,后改为居民小区
在上述两栋建筑之间,曾经还有栋小楼,里面也住过一个大人物——原北洋政府总理潘复。根据素素的记载,潘复这个人很有交际手腕。早年,他在天津有一座很大的别墅,家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当年,张学良、张宗昌等都喜欢到他家里,被誉为朝野官僚的俱乐部。
1924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打败直系军阀以后,曾控制了北洋政府。 1926年,张作霖称安国军总司令。此时,潘复在张作霖帐下任政府总理。他任职期间,抓紧时间在大连为自己建了这座豪华别墅。
据韩悦行介绍,这栋别墅的旧址就坐落在今黑石礁东村景宾巷25号。别墅采用欧式风格,院落占地面积很大。两侧是二层楼房,中间是一条长廊式平房。解放后,这里曾作为空军干休所。不过如今,这一片已建成新的居民小区。
人物:张作霖
■地址:海源街7号 ■故事:院内一排平房像是兵营
走过张宗昌的别墅,向西走一小段,转向北再向东,然后转头向西,就这样,兜兜转转了几个圈后,在一个土坡上,赫然出现了两栋土黄色的老房子。记者看了下门牌:海源街7号。
这两排别墅并排而立,楼前的小院内堆满了杂物,木板栅栏和铁丝、枯树枝纠结在一起。老房子的对面是个大垃圾堆,说不尽的荒凉与破败。而周科却告诉记者,有坊间轶说,靠东的那座小楼,曾经是张作霖的别墅。
乍一看,这栋楼的占地面积并不大,有两层高,整体比较方,西侧有个弓形大门洞,房子一楼的中间凸出一个弧形窗户,属于欧式和风混搭风格。从弓形大门进去,就会发现别有洞天,而且,也可以猜出传闻的依据:后面的院子里有长长的一排平房,门窗整齐排列着——很像一个小型的兵营。周科介绍说,如果轶说准确,那这排平房无疑就是张作霖的士兵居住的地方。
而今,前后院的房子里都住满了人。而一位在门口晒太阳的大哥热情地招呼大伙:“赶紧来照照相,这里可是张作霖的兵营……”
人物:张宗昌、阎锡山
■地址:黑石礁东村157号 ■故事:前者金屋藏娇,后者来连避祸
在黑石礁地区一片高高矮矮的日式洋房中,黑石礁东村157号的这栋别墅格外引人注意:透过紧闭的栅栏大门,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栋三层高的红顶白色小楼,半圆形的露台,雕花的柱子,古香古色的风格都说明这里昔日的主人不是普通人。
资料显示,这里曾经是奉系军阀张宗昌的别墅,其建于1925年前后,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坊间传说,张宗昌是个风流成性的人,每到一处都得讨个小老婆,再给小老婆买栋楼。或许,这座别墅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他买下来的。
根据素素在《流光碎影》里的记载,张宗昌的别墅外观虽显得简洁明快,但内部却装饰得极尽奢华:铺设了瓷砖壁面,还装有西式穿衣镜。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极为时尚的了。
有意思的是,在这座别墅里还曾住过另一个军阀:1930年4月,以蒋介石为一方,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一方的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6个月的“中原大战”。后来,由于奉系张学良公开站在蒋介石一边,阎锡山一方彻底失败。被逼无奈之下,阎锡山决定移居大连以避风头。 1930年12月24日凌晨,阎锡山与家眷30多人搭乘日本客轮武昌丸驶进大连港,随后住进了张宗昌的别墅,而且一住就是七八个月之久。
在大连隐居期间,阎锡山还暗中随时与山西旧部联系,以图东山再起。 1931年8月,阎锡山出重金包租了一架日本小型客机,由日本的民航局长亲自驾驶,突然飞回山西大同机场。阎锡山对他的旧部说,他在大连已得到日本将要在东北有所行动的确切消息,预感到全国的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果然不出一个月,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
据韩悦行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这栋别墅被改为旅大市公安局招待所,后又改为大连市公安局培训中心。
建筑:原德国领事馆
■地址:黑石礁将军苑49号楼 ■现在:沈阳军区大连接待处
黑石礁这一片,除了那些叫得出名儿的豪宅别墅,还有很多有“背景”的老建筑:比如在星海二街1号,有一栋静谧的小院,院内是一座欧式风格的花园小楼,于1936年建成。这里曾是原“关东州厅长官官邸”——“关东州厅长官”是日本侵占大连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如今的黑石礁将军苑49号楼,是沈阳军区大连接待处。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老松树后面的,是一栋灰墙勾白边的红色尖顶三层小楼。看起来很新很洋气,但事实上,它的历史却非常久远:始建于1900年,是当年意大利盐商建的私宅。后来,曾先后作为德国驻大连领事馆和苏联红军办事处。 1955年,苏军撤离后,被解放军部队所接管。
后来这栋建筑还曾接待过不少重要人物:张爱萍、毛岸青、邵华、陈锡联、李德生、刘华清、张震、迟浩田、张万年、傅全有、于永波、王克、赵南起、郭伯雄、徐才厚、梁光烈、廖锡龙等人都曾来过这里。 2005年7月,这栋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翻建,才有了今天焕然一新的面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