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土陶守望者:在城市变迁中守住“文化根”

昆明土陶守望者:在城市变迁中守住“文化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日,在昆明市郊一个废弃的养鸡场内,陶艺师王俊涛和工作室里的师傅们正在打理新砌好的“龙窑”,准备烧制土陶。这间已废弃多年的红砖房是他们苦寻多日后的“新家”。

  “城市大概已经不再有土窑和我们的生存空间了。”在王俊涛眼里,当下是一个民间土陶尴尬的时代,城市改造让市场萎缩、人才匮乏的昆明土陶更是陷入被撵来撵去的困境。

  “我先生家祖祖辈辈都是做土陶的,原先有属于自己的龙窑和作坊。随着城市变迁,我们先是丧失了窑,然后又在城中村改造中没了作坊。”王俊涛说。

  “龙窑和作坊消失背后,其实也是昆明独有的瓦猫等土陶制品的远去。”王俊涛告诉记者,烧制瓦猫等土陶制品必须用传统的土窑(当地称之为龙窑),而“可以方便使用的煤气窑烧出来的太干净、太完美,远没有龙窑烧出来的古朴。”

 

  “倚山取土,和水成型,经火历练成陶。”在王俊涛看来,昆明土陶的独特魅力愈久弥香,而这香味里有着昆明积淀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只是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常常让人疑惑文化在哪里?文化的平台在哪里?

  王俊涛说,“也许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在民间’,尽管随着城市变迁,我们一度陷入困境,但这并非绝境。”

  如今,王俊涛在昆明城郊团结乡废弃已久的养鸡场租了间厂房做工作室,继续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做一名土陶和昆明文化的守望者。而和她一同搬到团结乡守望昆明文化的还有20多位本土艺术家和文化企业。

  “有些付出不会因变迁而打折扣,因为热爱,你就会选择守住自己的舞台,”王俊涛说。

  昆明土陶分祭祀、赏玩和生活三大类,大到陶缸,小至碗、碟、香炉,在生活中曾十分普及。其中,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猫最具昆明特色。瓦猫因其形象颇似家猫而得名,其原义是能食鬼的老虎,有避邪纳福、镇宅之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