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师:与糨糊打交道的人不“捣糨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郁德兴正在装裱书画

说到“捣糨糊”,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做事马马虎虎、不认真。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群与糨糊打交道的人,虽然总是要在工作中把糨糊捣来捣去,但做事绝不马虎,这就是装裱师,他们对于书画收藏以及鉴别的经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系出名门甘做绿叶

一幅幅好的书画作品就是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红花,无论多好的红花也要绿叶的映衬,虽说“三分书画七分装裱”是书画界亘古不变的真理,可人们还是只能看到红花而忽略了绿叶。为了让整幅字画与衬底黏合平整,需要裱画师一手拎起纸角,一手用鬃刷来回无数次地刷透。一张水淋淋的画芯,从裱画台上揭起,不折、不皱、不卷、不断,全凭裱画师掌握纸上的水分和十个指头上的触感。

走进朵云轩的装裱工作室,一股糨糊味道扑面而来。一般人只要呆个几分钟就会不习惯,但装裱师郁德兴却因为全神贯注的在托裱书画,而丝毫没有感到有人进来。作为业内赫赫有名的书画装裱师,郁德兴在日常还是非常低调,即使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今天,你在百度输入“装裱+郁德兴”,也没有任何的相关信息。而提起他的父亲,在书画界则是以画牡丹闻名的郁文华。

“作为书画装裱重要工具,糨糊要根据不同材质、不同题材的书画,而选择不同的浓稠”郁师傅说,“你就拿目前受到市场关注的林风眠作品来说,由于其用色相当浓厚,因此在装裱的时候,更需要当心,否则很容易影响到画作的价值。”

精益求精诚信为上

与国内目前很多画室、画店使用了装裱机,15分钟即可裱一张画的浮躁风气相比,郁德兴在工作室中还是使用着最为传统和简单的工具:一支排笔、几刀宣纸,……,当然不必可少的还有糨糊以及调制的工具。面对市面上越来越多机器装裱的冲击,郁师傅却很笃定,他认为,手工装裱的优点自不待言,而机器装裱也有它自身的强项,比如价格较适中,一两天就能拿到,这些都迎合了很多购买书画人士的心理。而手工装裱一幅字画需要十天左右。但慢工出细活,书画中的骨肉、神采、气度全会因为精湛的裱工而靓起来。

郁师傅从19岁就开始学习书画装裱,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其曾经为程十发、朱屺瞻等国画大师的作品进行装裱,而像张桂铭、杨正新等名家,也因为郁师傅的精湛技艺,而将自己的许多作品交给他。虽然现在郁师傅因为年纪的原因,已经不再大批量的接单了,但是当有关机构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还是会请郁师傅“出马”。像前一阶段,上海大厦收藏的一幅刘海粟作品因长期受到水渍侵袭而“黯然失色”的时候,郁师傅的“妙手回春”让这幅作品焕然一新。

点滴经验指导收藏

这两天尚未出梅的申城,对于许多人收藏的书画来说,绝对是一个“灾难”。一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自己书画究竟怎么样了。“现在拿出自己的收藏,对于书画来说是弊大于利的。”郁师傅说,“我的经验是在黄梅天千万不要经常欣赏自己的书画作品,最好将书画作品放在樟木箱中,如果选择放干燥剂的话,也应该选择质量好的,以免给书画带来二次伤害。”

对于现在一些使用木板水印以及高仿作品来造价的情况,郁师傅也特别提醒收藏者,一定要关注书画中的枯笔部分,看看有没有添墨或者印刷的痕迹,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郁师傅常常会遇到有朋友将高仿的书画复制品交给他进行鉴定,就在前段时间,还遇到了有人将印在宣纸上的陈家泠作品当作真迹的情况。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