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30多年痴迷收藏文革瓷器近千件

  日前,记者来到朱嘉麟家中。他家住6楼,在一间屋子里,朱嘉麟特意定做了几个柜子,上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式瓷器,有瓷盘、笔筒、茶壶、茶杯,还有瓷片,琳琅满目,犹如一个小型的瓷器展览馆。

  朱嘉麟当初把这些瓷器运到6楼可花了一番工夫,光是搬运工就请了十个人,他坐镇指挥,搬运之后又请人清洗瓷器,自己再列单分类,花费4天的时间,才将瓷器摆放好。

  朱嘉麟说,这么多年下来,他花在瓷器上的钱也有近10万了,而且只收藏,没有卖出一件。

  瓷器收藏受父亲影响

  朱嘉麟告诉记者,他之所以爱好瓷器收藏,还和父亲有关。“15岁那年,有一天吃晚饭时,我不小心将吃饭的晚摔坏了,父亲很心疼。原来,这个碗是他一个江西景德镇的战友在战场上送给他的,后来这个战友牺牲了。父亲为了怀念战友,后来特意去了景德镇买回了一个相同的碗。”

  “当初就觉得瓷器好看,而且很环保,所以就喜欢上了。”读书期间,朱嘉麟将零用钱省下来买瓷器。“当时家里的疙瘩角落里都被我摆上了瓷器,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对我很有意见。”

  工作之后,朱嘉麟常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到景德镇、宜兴等地逛市场淘瓷器。

  痴迷于“文革”瓷器

  在朱嘉麟的藏品中,记者注意到大部分都是“文革”题材的。朱嘉麟告诉记者,他生于1966年,那一年“文革”刚开始,因为年龄小,所以对于“文革”那段历史他了解得并不多。而收藏文革瓷器,一方面既是对那段历史的记录,另一方面,文革瓷器还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在朱嘉麟的近千件藏品中,有体现那个时代特色的样板戏题材的,有记录毛主席语录的,还有反映工农兵、下乡知青的。在这么多藏品中,最让朱嘉麟引以为豪的是一片名为“欢度良宵”的瓷板。朱嘉麟告诉记者,这块瓷板产自江西景德镇陶瓷厂,当时厂家仅生产了100片,因瓷器是易碎品,加之岁月更迭,据资料显示,这片瓷器市场上尚存2片。

  几年前,一位扬州瓷器玩家到朱嘉麟家中拜访,惊叹于他文革题材瓷器收藏之完整,并当场出价30万元购买,朱嘉麟只是笑着摇摇头,拒绝了。

  家住清河区清隆花园小区的居民朱嘉麟,爱好瓷器收藏,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近千件“文革”瓷器。有扬州瓷器玩家曾出价30万元购买,朱嘉麟也没舍得卖,他告诉记者,瓷器也是时代历史的一种记录。(金鑫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