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源:不脱离水墨传统别光迎合画商口味
中国国画院副院长唐天源(微博):不脱离“水墨”传统,别光迎合“画商”口味
新华网拉萨6月25日专电 西藏,是众多中国艺术家寻找创作灵感的圣地。一代代画家进藏,在这里找到了什么?如何表现这块神奇的土地、又如何推动艺术的革新?日前,新华社记者对话赴藏采风的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上海虹桥画院院长唐天源,聆听他对西藏、对国画传统继承与创新的看法。
追求创新:艺术家当深入生活
这是唐天源第二次进藏采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了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市,珠峰、南迦巴瓦、纳木措、羊卓雍措等神山圣湖,都留下了他不顾高原反应坚持写生的身影。
回到拉萨,谈到此行的收获,唐天源并没有赋予过多的浪漫主义色彩,直接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创作的一批以高原风光和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唐天源说,他找到了“后重彩”山水技法创新的新灵感。
重彩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支。唐代以后,水墨山水成为主流,重彩山水画的发展一度陷入停顿。近代以来,张大千、林风眠、李可染等国画大师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重彩山水的复兴和发展。及至当代,重彩山水在艺术圈和艺术品市场上备受推崇,也成了艺术理论家、画家研究的方向。
“如何不脱离‘笔墨’传统,同时又能满足现代人对色彩的审美需求,是我一直研究的课题。”唐天源说,“在西部、在青藏高原,这些山的硬朗的线条、云朵投在山体上巨大的阴影、瞬息万变的光线,给了我灵感。”
“艺术家要创新,必须要深入生活,从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在都市里闭门造车,难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唐天源说,“古人哪有我们这样好的条件,还能上高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这一切,‘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艺术家不能忘了,自己肩上还有推动艺术发展的使命。”
追寻传统:艺术生根于“大文化”
“到西藏来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追寻传统。”唐天源的这个说法,让记者不由得一愣:国画的传统在西藏吗?
“国画的传统不是在西藏,而是在‘大文化’的概念,在绘画、书法、在金石篆刻、在诗、在文,当然也在认识各民族、各宗教的过程里。”唐天源说,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俗和宗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艺术家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能找到题材、技法上的新思路。
“除了壮美的自然风光,西藏寺庙里的壁画、雕刻能够丰富绘画素材,文学和宗教中蕴含的思想能够提升艺术的境界。中国书画需要多方面的积淀,并不是简单地把物象画出来。没有思想、没有深度的作品,算不上好作品。”
除了“后重彩”,白绘是另一个唐天源重点钻研的领域。白绘即白描画法的最高境界,不打底稿,直接运笔写心中臆象。白绘的线条具有书法味、金石气,在唐天源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但现在,这一画法的传承却面临着问题。
“我们现在的学生想上美术学院,要考的科目都是素描,是西洋画的基础,却极少有考线描、考书法的,这本来就是个问题。我们的美术教育应当反思,不能把传统都丢掉了。”
唐天源说,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学艺术的人不爱艺术,“他们考美术学院,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因为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低,本身没有积累,也不重视吸收文化养分,以为考试前加强培训个一两年足矣,不要说传承文化、成名成家,连基本的鉴赏能力都不具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