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日渐深入

据“红烛老区公益基金会”会长冀盛华今天透露,“红烛老区公益基金”最近推出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报告(立项论证方案),拟以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理论视角与研究主线,全面展示革命老区发展的基本现状,客观总结并描述革命老区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在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革命老区发展因素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就进一步促进革命老区健康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另据“红烛老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单恒伟透露,党的十七大以后,有关老区的调研与研究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其中,除了学者与地方政府的自发研究外,中国老促会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老区调研与促进发展的工作,推动了《老区发展促进法》议案进入立法程序,并建议把革命老区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王作义,2010)。加快老区发展的问题,也受到了国家高层的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同志在2009年分别对陕甘宁革命老区和闽赣革命老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陈宗兴同志指出,应尽快对全国革命老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摸低调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战略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整体推进”与“分层开发”的具体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对革命老区进行连片、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努力实现革命老区整体、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将陕北老区与闽赣原中央苏区作为全国老区建设的综合试点区域,研究革命老区建设的特有规律和有效途径。2012年,《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出台,可以说正是中央这一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

在革命老区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研究方面,黄选平(2006)从庆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实际出发,探讨了推动革命老区更好更快发展的若干问题,强调要努力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赵文欣(2009)在对川陕革命老区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等四市的调查基础上,得出了老区至今仍然严重贫困的结论,提出严重贫困的突出表现就是发展慢、水平低、财政紧、群众穷;蔡翼飞、赵新一(2010)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后发现,目前老区发展存在着经济增速缓慢、产业发展层次低、与其他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反映了大多数老区发展的基本状况,与课题组(2009,2012)在江西、福建、甘肃革命老区的前期调研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在革命老区发展的发展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方面,黄祖輝(2007)提出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树立大局观念,创新发展体制,科学制定新时期老区发展战略,使革命老区在新时期发展要有新思路,革命老区要有新的发展;魏后凯(2007)认为扶持老区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弄清楚老区状况,如老区贫困人口状况,财政收入状况、县乡财政亏损状况等,提出扶持老区的政策不要泛化、范围不要太广,应有一套标准,要有效区分老区标准与国家援助标准;张汉飞、杨秋宝(2008)提出了实施“振兴革命老区战略”的目标、方针、任务及重点,强调了政府在振兴革命老区方面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振兴革命老区应建立和完善反贫困配套体系;赵文欣(2009)提出了把“扶持川陕贫困老区加快发展纳入国家和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增加投入等建议;张建君(2009)提出了要尽快出台”革命老区开发战略“规划;蔡翼飞、赵新一(2010)建议制定实施统一的国家老区政策,制定《老区发展促进法》,尽快编制《全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并下达《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等对策措施。在革命老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方面,吴晓俊(2010)对江西革命老区上饶实施”一六一“扶贫模式的成功做法进行了研究,即通过”一个整合(整合扶贫资金)、六大战略(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产业扶贫战略、移民扶贫战略、‘两金’扶贫战略、转移培训扶贫战略、社会扶贫战略)、一个建设(扶贫队伍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扶贫开发成就显著,脱贫效果明显,贫困发生率降至4.63%;闫坤(2011)研究了临沂革命老区通过实施”双战略带动“(即城镇化主导战略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使得临沂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32.9%上升到46.4%,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每年创造需求达280亿元,从全国扶贫地区和多一半县是国家贫困县的边缘化地位,一举成为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和全国革命老区率先发展、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快速发展地区,成为革命老区率先发展的范例。上述革命老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无疑对全国其他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与示范意义。在革命老区未来发展取向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老促会王作义(2010)所提出的五个努力方向,分别是继续推动把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尽快建立”全国革命老区工作办公室“并挂起牌子,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立法,推动国家建立革命老区发展专项基金,建议国家支持老区连片开发、整体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