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第一夫人宋美龄的珠宝盒

宋美龄出身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家庭,从小就在美国生活和受教育,读的是威斯里女子学院这种很贵族化的学校,饱浸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她的优雅、她的活力甚至她的能干,更像是美国式的,不怎么“中国”。宋美龄在美国学生时代,追求者已经有如过江之鲫,而最终在上海大华饭店那场奢华婚礼,开启了她通往权势的大门。

在那一天,宋美龄穿着白色长裙礼服,披着银白色乔其纱,戴着长垂的珍珠耳环,层叠的蕾丝,浪漫唯美宛如出水的白天鹅。少女时期,受欧美影响的宋美龄非常喜欢佩戴珍珠,而这种天使一般的纯洁和善良,也在步入婚礼堂这一天画上了句号,从此开始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婉珍珠的浪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蒋宋婚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生珍爱珍珠的香奈儿说:“一个女人如果连珍珠都没有的话,不能称为真正的女人。” 宋美岭与珍珠的故事最有名的是孙殿英盗东陵事发后,因怕受到上司处罚,听说宋美龄非常喜爱珠宝,就贿赂了她。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记载:孙殿英给蒋介石的新婚夫人送了一批珠宝。结果慈禧凤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龄鞋上的饰物。据报道,宋美龄出使美国白宫做客时,曾展现过她鞋子上的珍珠。

2000年的1月,宋美龄应《世界日报》之邀到法拉盛参观书画展览。开幕当天,她穿着一件黑色的长外套,低跟船鞋,佩戴着钻石耳环和一枚硕大的钻石戒指。钻石是年轻时宋美龄喜爱的珠宝,为了得到美龄的欢心,蒋介石不仅频写古典情书,更是奉上西方女性青睐的钻石首饰作为礼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美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钻石光芒下的奢华自负

刚刚结婚的时候,依然保持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宋美龄颇为喜欢钻石饰品,她戴的耳环、戒指,都是镶钻的,而珍珠项链一般只有国宴场合才会戴。提倡新生活的宋美龄在跟随蒋介石转战各地,从慰问伤兵到视察前线,一旦在华北和西北大城市,她便佩以首饰来显示她的华贵气度,尤其是寒冷的季节,在貂皮大衣的装扮下珠光宝气,令人炫目。她的奢华蜚声海内外,据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一书中引述的《痛告四万万同胞书》时说:“她脚上穿的一双镶有钻石的鞋值80万元,一件外衣值50万元。”

大家都知道宋美龄是一个爱美之人,从初中时代起就已经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活跃于交际舞台之后,更是花大力气在自己的外形上,保养皮肤和身材,购买漂亮的饰品,宋美龄一生离不开三样东西:柠檬、珊瑚珠宝和老蒋。6000 年前,珊瑚就成是我们祖先装饰自己的饰品, 到了清代,珊瑚更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寓意,清皇室明文规定:皇帝祀日须挂珊瑚朝珠,后妃领饰、朝珠及朝冠均不得缺少珊瑚。红珊瑚,质地细致,色泽鲜艳,尤以细密的纹理,在珠宝大家庭中占尽风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阿卡珊瑚的别样风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美龄佩戴红珊瑚

时至今日,当年风华绝代的第一夫人已难觅踪迹,唯有红珊瑚见证着她曾经的浮华过往。在她众多影像中,留给世人的一张她在“二战”期间出访欧美时的一幅相片给人印象深刻,相片中宋美龄身着深色旗袍,盘头发髻,端庄侧坐,在她背后的欧美男性领导人衬托下显得那么高贵典雅,别样风情。而她佩戴的项链就是出产于台湾宝石级的红珊瑚,而这张图片现在已成为台湾珊瑚的最佳宣传品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翡翠回归东方雍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美龄晚年

有人认为翡翠是东方温婉的符号,也有人说,翡翠其实是很贵气并且难以驾御,其雍容华贵也是强势女人慈禧的心水之物。晚年的宋美龄在很多场合穿旗袍佩戴翡翠,是否是对昨日风光的眷恋与东方情节的诠释。1975 年9月,蒋介石去世之后5 个月,美龄带了十多个助理、护士飞往美国。

褪去旧日的浮华,在这个异国他乡里,晚年的时候,宋美龄除去画画,在兄姊的亲人相继离世,而独留她的岁月里,或许人生的最大寄托就是给予她勇气的珠宝,105岁生日上,“她在紫色锦缎上佩戴了翡翠珠宝,看上去状态极好”。一代名女人出现在众多宾客和媒体面前时,人们为之一震,只见她佩戴着整套翡翠首饰:翡翠耳钉、翡翠珠链、翡翠手镯、翡翠戒指。整套翡翠首饰颜色质地均属极品,在整套翡翠饰品的装扮下,虽已是百岁老人,但仍是那样仪态端方,雍容华贵。

宋美龄一生收藏了不少翡翠,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其常佩戴的翡翠麻花手镯。20世纪30年代,有位北京翡翠大王买到一块翠料,翠色极佳,能工巧匠将它雕琢成一对手镯,款式新颖,玉质鲜艳,如水般剔透。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以4万元价格买到手镯,宋美龄见到杜夫人佩戴的翡翠手镯,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杜夫人只好割爱送给宋美龄。当前这对手镯估价已达到4000万港币的天价。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