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茅台数年间升值50倍(图)
几十瓶老酒摆在一起,从70年代的葵花茅台,到80年代的董酒、五粮液,从上世纪40年代的人头马干邑,到小时候常见的汾酒、竹叶青……有瓷瓶,也有普通的玻璃瓶。一起打开之后,浓郁的酒香带着时光之味,酒体已经微黄挂杯,有一些黏稠,味道却愈发沉厚,带着夕阳般的温润。
喝茅台需要大口喝,一定要听到酒在喉咙里的咕咚声,这是酱香型白酒的特色;而喝五粮液等浓香型白酒则需要小口小口地抿。
喝一口,在口中存留5秒钟,让酒体布满舌尖味蕾,体会出好酒的丰富性口感。
老茅台,数年间升值50倍
在国香馆开业的庆典上,许多人细细品着各种老酒。据国香馆馆主介绍,这次开启的老酒总价在百万以上。
在西方,葡萄酒收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与积淀,然而在中国,陈年白酒的收藏才刚刚开始。刚刚开始并不意味着价格低,在拍卖会上,一瓶50年代的茅台拍出100多万,是非常正常的事。而在2008年之前,这样一瓶茅台,行内价格大概是3万元,数年之间,升值超过50倍。
赵晨最近出版了《茅台酒投资收藏指南》,其中包含了各个年代的300多种茅台,其中绝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藏品。赵晨入行10余年,凭着上万瓶的收藏量,成为“茅台收藏第一人”。其实他是80后,在茅台收藏界是个传奇,早在2004年,他就完整收藏了中国17大名酒,及55种中国优质酒。
赵晨介绍说,在白酒收藏界,茅台一枝独秀,排在第二梯队的是泸州老窖、董酒以及五粮液。在民间,陈酒收藏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不少家庭都会有两瓶陈年的茅台,可能是结婚时的礼物,可能是亲友的馈赠,舍不得喝,存放在家里的柜橱里。“在那时人们的印象中,老酒没有新酒值钱,所以不少老酒是以低于新酒的价格成交的。”2005年之后,许多专门从事收酒的酒贩子开始大批量进入这个行业,他们在每个城市攻城略地,地毯般搜索各种老酒,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偶尔有一些拍卖会会把白酒放在杂项里拍卖,然而到了2009年,嘉德、保利、西泠、永乐、歌德等国内各大拍卖公司都开始设茅台专场,这些专场拍卖几乎场场火爆,前所未有的高价和100%成交率的频繁出现让很多人夜不能眠。在2011年,茅台在国内各大拍卖会总成交额近10亿。而在2012年6月,歌德拍卖举行的茅台专场拍卖会上,近4000瓶陈年茅台酒一起亮相,覆盖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众多精品,其中产于50年代的5瓶五星牌茅台酒成为焦点。歌德拍卖董事长刘晓伟说,高端白酒收藏还将持续升温。
从茅台进入拍卖会的那一刻,它已经从消费品变为投资品。而各方强调老茅台的稀缺性,使投资变得合理。根据官方统计,上世纪70-80年代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茅台酒数量大约分别在3万瓶(70年代)、4万瓶(80年代),算上保存不善毁掉的酒,以及在各地拍卖中消耗的,民间藏酒已快探底。
喝老酒,最后要哈一口气
国香馆的馆主也是收酒起家,进而创立了一家以陈年白酒品鉴为主题的会所,这在北京还是第一家。这里的藏酒量达到上万瓶,包括中国各个时期的名酒,价格从上千到数十万。“越来越多的高端宴请对陈年老酒有需求,这也是提升白酒文化与品位的一个平台。”赵晨说。
当天晚上,赵晨开启了一瓶2000年的飞天茅台与我们共饮,色泽已经微微发黄,恍如香槟,十几年的沉淀使酒体有了陈年之味,入口丝毫没有辛辣,而是微甜,带着酱香。“喝茅台需要大口喝,一定要听到酒在喉咙里的咕咚声,这是酱香型白酒的特色;而喝五粮液等浓香型白酒则需要小口小口地抿。”他还教大家体验茅台酒魅力的品饮方法:一咂,二吧,三哈。最后要哈一口气,令白酒的香味更充分地释放。另外一种饮法是喝一口,在口中存留5秒钟,让酒体布满舌尖上的味蕾,这样更能体会出好酒的丰富性口感。
“喝酒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没有喝一样。”这句话说得有点玄,其中暗含着中国式的酒道,大音希声,大美不言,其中有着中国式的哲学思维。一瓶白酒也有适饮期,超过30年的老茅台就需要勾兑,“一般来说,老酒与新酒的勾兑比例是1比5。”
关于老茅台流传最广的一个段子是棋圣聂卫平那里有一瓶超过70年的陈年茅台,为了庆祝2001年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出线喝掉了。当时就是用新酒来勾兑这瓶老酒。事实上,这瓶老酒还有一瓶存世,这瓶真正的孤品就收藏在赵晨的茅台酒博物馆里。
>>> 茅台收藏之道
收藏时机 经过2011年艺术品市场的低迷,茅台价格也在下降,如今正是地板价,可以谨慎入场。不建议一开始就收藏老茅台,而是从纪念款开始收起,接下来是2000年前后的茅台,循序渐进。
收藏分类 按照年份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四个时期;按照商标分为五星、飞天、葵花;还有就是按照特供酒和纪念酒分类。
收藏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陶瓶、白瓷瓶是首选,存世量稀少,升值空间大。
收藏条件 只需干燥、避光、远离空调。可以将瓶口封紧,防止挥发,应该垂直存放,严禁倒卧。
特别注意 白酒收藏更加注重其完整性,酒瓶、酒标、瓶口封装以及包装设计,都具收藏价值。
本版采写 新京报(微博)记者 赵子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