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遗产日圆明园出土文物亮相大明宫

   “百年遗珍圆明园出土文物亮相大明宫”展自文化遗产日开展至今,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展出的20件文物主要包括玉器、铜器、瓷器、琉璃构件等,在大明宫博物馆展览的一个月里,它们向每位游客展示圆明园三百年的沉浮历史,彰显圆明园的文化内涵。
  头戴五颅冠,身着天衣,以虎皮为裙,颈部挂着用人头和人头骨串成的念珠,右腿直伸,足踏大自在天神;左腿微屈,脚踩大自在天妃。雕像前后左右各有一面,每面上有三目,主臂二手,左持铃,右持杵,拥抱金刚亥母,明妃盘绕于主尊腰间,双手分别持有法器。主尊其余手臂伸向两侧,各持象皮、嘎巴拉碗、斧、钺刀、三股戟、金刚索及人头骨等物,底座束腰仰覆莲座,中部饰仰覆莲瓣一周,莲瓣饱满规整。这尊四面十二臂胜乐金刚造型像工艺精湛,神情威严,栩栩如生,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威慑力,这是大明宫博物馆中厅的一件展品,而它却是一位从北京圆明园远到而来的“客人”。
  亮点一:文物交流遗址联盟首次实物互动
  此次文物展览正值“世界文化遗产日”,同时也是中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成立一周年之际,作为遗址联盟互动系列活动之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与圆明园遗址公园携手推出“百年遗珍——圆明园出土文物展”,将圆明园出土的文物在大明宫博物馆展出。
  事实上,这次文物展览也是遗址联盟间首次以实物形式做互动交流,而这17组20件文物也是圆明园文物首次来西北展览。
  据相关工作人员称,自今年3月份,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开始筹划文物借展的相关事宜,和圆明园的接洽比较顺利,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就文物展览细节的商讨、选取文物、再到布展陈设、制作资料、安防保卫,都准备到位。
  为了迎接圆明园文物的到来,大明宫博物馆将中厅作为展陈厅,并重新布置陈列。还未进中厅,便能看见一幅大的留言墙“百年遗珍  众人留铭”,供游客参观留念,进入展厅,柔和的灯光、整齐的陈列,墙壁四周悬挂着圆明园的历史介绍。一件文物,一座历史,在这里,宛如步入大清王朝三百年的峥嵘岁月。
  一位游客欣赏着圆明园的文物,感慨地说,“本次文物展将圆明园的珍贵文物在大明宫展出,让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能从感官上得到享受,而不像以前,看圆明园的文物,需去北京,现在,在西安也能一睹它们的风采。”  亮点二:并蒂花开“千宫之宫”与“万园之园”
  大明宫是盛唐王朝的政治中心,素有“千宫之宫”之称,圆明园做为大清帝国的皇家宫苑,雍容华贵之势荣耀东方,“万园之园”桂冠加冕。这两座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建筑,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遗韵将如何进行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此次在“千宫之宫”展示“万园之园”的文物,或许就是一种对话的方式。
  据展厅的解说人员介绍,“此次展览的圆明园出土文物除了包括青玉老人山子,‘花甲联芳’玉扳指等展示清王朝300年历史、宫廷生活的文物之外,展品中的建筑构件也别有特色,这些建筑构件是大明宫工作人员精心挑选的。因为大明宫出土的文物建筑构件较多,圆明园出土的建筑构件展示在大明宫中,将两个朝代的建筑构件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使游客对中国宫殿的建筑特点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来自建筑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刘洋在“绿琉璃仙人骑鸡”文物前足足停留了有十几分钟,仿佛要将文物的每一个纹理都记录下来,他说:“唐朝、清朝的建筑特点在这些建筑构件文物中显露无疑,同为建筑物上的装饰,圆明园的‘绿琉璃仙人骑鸡’中我读到了清朝宫殿的奢华,精致,而在大明宫的‘鸱尾’上我也触摸到唐朝的大气和庄严。”
  大明宫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称,“世界文化遗产日之际,大明宫和圆明园联手推出这次文物展览,不仅彰显了“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更旨在推动中国大遗址保护事业,共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新成果,倡导文化遗产与人、城市、自然的和谐。”
  文物承载着那一年代的辉煌,镌刻着曾经发生的故事,端详这些文物,品读那段历史,从时光隧道中走出来逝去的金戈铁马、清平盛世、荣耀辉煌,摇摇曳曳之中展现着感今怀古的情愫。在“千宫之宫”看“万园之园”,或许真的会穿越。 (陕西省文物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