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彬——著名历史学家 书法家

爬满青藤的枇杷山曾经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我尊重的著名的历史学家徐文彬先生居住在那里。闲暇之时,我会叩开徐老的寓所,去聆听一位老人将漫长的历史徐徐地展开又轻轻地合拢。徐老作为一位造诣深厚的著名书法家,书法艺术也是我们偶尔涉及的内容,每当看到老人饱蘸浓墨在宣纸上酣畅地书写,一笔一划间,仿佛看到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深感悟。

近日,为《文化名人在渝中》专栏撰稿,我再次叩开了徐老的寓所,并道明自己造访的原由,不料遭到老人的一再婉拒:“不用了吧,我都快93岁啦。”“就当往日那样摆摆龙门阵,总可以吧?”此番话打消老人的顾虑,于是我们之间无拘无束的交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文彬书法

“我的启蒙先生是徐兴田,大学老师是冯汉骥、徐中舒和李安宅”

1920年,徐文彬出生在四川仁寿县龙正乡,较为宽裕的家境使他从小就开始接受私塾教育,“我父亲为我请的私塾先生叫徐兴田,后来才知道他还是晚清的秀才呢。”在言谈中记者了解到,幼年时的徐文彬在私塾先生的指导下,反复临写欧阳询的《九成宫》帖,自幼就开始了国学的启蒙。

1941年,正值“抗战”时期,中国半壁江山沦陷,黎民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21岁的徐文彬考入成都华西大学(后合并入四川大学)。作为一个有着正义良知的青年,看到旧中国满目疮痍的现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社会系,并有幸师从一代史学宗师冯汉骥、历史学兼古文字学家徐中舒、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李安宅先生等。三位先生皆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家,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虚怀若谷的境界,为他日后做人、做学问都树立了榜样。

70多年的时光荏苒,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而今已届九旬,但是仍然清晰记得影响他终身的老师:“我的启蒙先生是徐兴田,大学老师是冯汉骥、徐中舒和李安宅。”尽管没有溢美之词,但对恩师的崇敬和爱戴却溢于言表。

“我的笔名为何叫迅冰”

在老人的客厅里,一本书皮已经破旧、书页已经卷边的《四川汉代雕塑艺术》映入眼帘。看得出这是一本不知翻阅过多少遍、仍然翻阅不厌的书籍,老人之所以爱不释手是因为它连着一段刻苦铭心的记忆。

《四川汉代雕塑艺术》写于1956年、完稿于1957年,于1959年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老人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为此,他不仅参阅大量的史料,还亲临现场考察,熬更守夜数载,才完成了这部专著。书稿一送到北京即得到相关专家的首肯,中国美术史专家张光福将其列为“中国美术史的主要参考书籍。”

正要出版之时,不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的编审告诉他,书可以出版,但不能署自己名字,只能署笔名。“这到底是为什么?!”当时只有37岁的徐文彬大惑不解。

天真的徐文彬哪里料到,个别心怀叵测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一顶“右派份子”帽子。徐老说,“一旦戴上这顶帽子,一切就由不得你了。”值得幸运的是,《四川汉代雕塑艺术》的学术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一直为出版社所肯定,即便是“右派份子”写的专著也坚持要出版。徐文彬思前想后,取下了“迅冰”这个笔名:“我一直很崇拜鲁迅和沈雁冰(即作家茅盾),就取两位作家的最后两个字吧,再则如果快读徐文彬三个字,就是‘迅冰’二个字了。”

从此, “迅冰”也就成了徐文彬的笔名,并经常出现在老人的书法作品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赖永勤 访问著名历史学家 书法家徐文彬

“即便是一个农夫,他也是最好的!”

“即便是一个农夫,他也是最好的。”这是他夫人对他的评价。夫人之所以有这番评价,是因为老人即使面对厄运也不失做人的本真。1957年徐老被错化成“右派”后,下放到“九锅箐”茶场和长寿湖农场强行劳动改造,面对着高强度的体力活,他也能够强忍满腹冤屈完成任务。“在九锅菁采茶,很多人对强制性的指标任务望而生畏,但总难不倒他。”夫人由衷地赞叹着老伴。

谈起在艰难时世遭受的体力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老人总是一笑而过,长达23年的非人生活没有压垮他的脊梁骨。1979年为徐老落实政策时他已年近六旬,面对着一个“万物复兴”的伟大时代,他立即以饱满的热情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沉溺在“史海”中探索、研究,并取得骄人的成绩。

就在不大的客厅里,记者看到了老人亲自整理的记录,这是一个九旬老人毕生心血的结晶,不妨将主要部份摘抄如下:

1980年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筹划编写《艺苑掇英》——“历史文物图辑”,其中包括《大足石刻》、《唐寅临韩熙载华灯夜宴图》、《四川汉代画像砖》、《略论四川石阙及雕刻艺术》等。

1981年编写《重庆市博物馆历史、考古文集》。

1982年编写《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试论明玉珍及其在重庆所建立的大夏政权》、《明玉珍睿陵“玄宫之碑”的诠释》、《明玉珍、明昇大夏政权史料汇编》、《明玉珍大夏政权文物与遗迹》、《元末农民起义大事年表》等。

1986年撰写《门阙考、兼及四川、重庆石阙史略》,该文发表后在日本学学界颇引起重视。

1987年编写《齐白石印汇》,由吴作人写封面,刘海粟为文介绍。

1990年写《四川汉阙建筑艺术》。

1992年编写完成《四川汉代石阙》。

2000年写《记合川钓鱼城古战场》。

2000年编写《历史、文物与艺术》。

……

以上研究成果均是老人在60岁以后完成的,体现了老人对历史的高度责任感。

“我一直对中国石阙史很感兴趣,对石阙雕塑艺术情有独钟,很想系统挖掘、整理中国的石阙史,可惜没有实现……”记者听到老人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在书法艺术的瀚海中寻找自己。”

在老人的客厅里,挂着一副老人亲自手书的对联:“不妨大素惊天下;正好空山读素书。”浓淡相宜的墨意,酣畅淋漓的笔锋,让人不禁叫绝称好。

“这是谢无量老师送我的墨宝,原件我珍藏着。这本是谢老师的一首诗,非常符合我现在的心境。”

谢无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并尤以书法成就为最。其返璞归真的“孩儿体”在书坛独树一帜,对近现代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对他的书法甚为赞赏:“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极为称赞:“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据了解,除了广博浩瀚的历史学以外,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也是徐老之最爱,并一直浸淫其间乐此不疲。行事低调的徐老从不对外宣扬,但流传在重庆博物馆和书法界的趣闻却不胫而走。

30多年前,徐老作为一个“右派”,在重庆博物馆只能做一些题写标签、标语和打扫清洁之类的打杂琐事。奇迹恰好在此时出现,徐老书写的“严禁吸烟”、“请勿拍照”一类的标语引起了不少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他们非常希望见到书写者,并愿出高价购买这些“标语”。但在那些特殊的年代,尽管徐老有一手好书法,却始终没有他施展的空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的文艺复兴,徐老的书法艺术终于迎来了春天。据不少书法爱好者回忆,徐老的书法在重庆一亮相,就立即引起一批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欢,其笔法、墨法、结构、章法、气韵、意象以及整体呈现的美感和散发出的气息,无不显示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徐老不仅是重庆最早一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先后担任了数届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徐老因年龄关系,长期深居简出,极少在各种公共场合露面,但书法艺术上的知音不仅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以榜书见长的徐老,题写过不少匾额和石碑,至今还经常有人驻足观赏。

对于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重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毛锡雄,毛锡雄告诉记者:“通观徐先生的书法,既有相辑有让、互为呼应之特点,更具拙朴挺拔、雄沉伟岸之气势,深得大家喜欢不足为奇。”

重庆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篆刻家杨试禄告诉记者:“徐老的字雅俗共赏,从事雕刻工艺的艺术家,一拿到徐老的书法就有再创作的冲动,总愿意将其当做精品来打造,他题写的碑文和匾额总能获得众多的知音。”

重庆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资深收藏鉴定家、研究员唐肇新告诉记者:“徐老的字浑厚大气、质朴厚重,既有帖之工也有碑之稳,再加之他长期研究汉砖、汉阙和古碑,其碑文更是堪称一绝,书法艺术的造诣,可从他深厚的学养和高洁的人品中找到根源。”

一句“深厚的学养和高洁的人品”引起了记者的共鸣。是的,徐老作为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美术考古专家、书法家和国务院颁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总是那么谦和低调,他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正应了古人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啊!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