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古道"遗址惊现酉阳 清代古城墙依然完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城墙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屏关”石刻遗迹。

昨天来自重庆酉阳县的消息,当地在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发现一条长约10公里保持完好的“川盐古道”和由30米长的古城墙。

仍有背盐人的痕迹

“川盐古道”和“关隘”位于“酉丁龚”旅游带上丁市镇丁市村7组和厂坝村2组的交汇处,小地名洞溪垭,距丁市镇政府5公里。只见川盐古道蜿蜒盘旋在 洞溪垭陡峭的山腰,由于70年代就已修建了丁宜公路,古道保存得相当完整。古道路幅宽的地方有2—3米,窄的地方只有50公分左右。为了便于行走,古道上 不少地方铺设了石板。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当年背盐人用打杵歇气时留下的杵印。

想当年,由于洞溪垭是上坡路,那些背盐人背着沉重的盐巴,从酉阳的龚滩镇出发,经金鱼穴(两罾乡)、朝天馆(天馆乡)、丁家湾(丁市镇)、桥岩垭口、三岔坝(铜西乡)、隘门关、铜鼓潭(铜鼓乡)、石垭子(板溪乡)、山黛沟到龙潭镇,艰难跋涉,年复一年地穿行在这条古道上。

丁市村七组年过八旬的村民黄世武老人回忆说,在他上辈的那些年头里,门前的古道上总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歇气的背盐人在洞溪垭排起了长龙,“嗨……嗨……嗨……”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响彻山谷,就像是在打雷。

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据国内有关专家介绍,“川盐古道”是一条源于四川东部(今渝东),对鄂、渝、湘、黔交汇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贯穿整个中国腹地的运盐古道。古道因盐 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具有持续时间长、跨度范围广、文化影响力大的特点。国内外学者无不深有感 触评价,“川盐古道”的形成和畅通有着比“茶马古道”更为重要的意义。被学者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而在酉阳,因盐就成就了“钱龚滩、货龙潭”的商业传 奇。龚滩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家家户户挂“盐灯”的传统和与盐相关的“大业”盐号、半边仓等景点。

清代古城墙依然完好

上完洞溪垭1.5公里的山路,一座古城墙就横亘在洞溪垭的垭口。根据丁市村七组村民黄大斌目测,城墙长约30米,高8米,城墙宽3米,全用青石块修 建,高大雄伟。由于城墙连接两边大山,形成一道天然险峻的“关隘”,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站在城门口向丁市方向望去,只见弯弯曲曲的古道, 在夕阳的照耀下,散发着岁月的沧桑。

古城墙保存十分完好。“这里就是古道上最著名,也是渝东南唯一在川盐古道上保存完好的关口—‘西屏关’。当年,关口还修有城门,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时 期被红卫兵砸烂了。”城门高约2米,站在城门向上望去,“西屏关”三个大字隐约可见,安装城门的门栓用整块巨石打凿,和城墙垒砌在一起,坚实无比。城门右 侧的城墙上,原本用石刻记录着修建城墙的题刻,也在文革期间人为地破坏了,无法辨认。

由于知晓“西屏关”确切修造年代的老人已全部去世,当地的黄世武老人说了大概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目前,当地已着手编制《川盐古道旅游开发规划》,启动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打造古道驴行、雄狮泉漂流、桥岩古村落游、七组农家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借助古道,将丁市镇打造成酉阳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至龚滩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金旅游线上的游客集散中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