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收藏需再高档些

  本报记者韶静 实习记者方舒报道 “人流太少了,连周末都没有人,100多个摊位,九成以上都亏本。”日前,为期四天的2012南京全国古玩艺术博览会闭幕,不少商家对销售业绩很不满意,甚至有商家在开展第二天就撤展了。

  6月18日,是2012南京全国古玩艺术博览会的最后一天。当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位于玄武门附近的南京市城市建设展览馆。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古玩商、收藏家和爱好者都拿出自己的奇珍异宝,历代瓷器、玉器、书画等古玩艺术精品琳琅满目。然而,有不少摊位已经人去空空。诺大的展厅内,来淘宝的人也不多。

  来自安徽黄山的王文辉先生告诉记者,他这次带了些瓷器、玉器、象牙、文房四宝等,有近代的、民国的、宋代的(铜镜)。“我在全国各地参加了好多次类似的博览会,南京这是第六次,可没想到展会第一天生意就不好,人流量相当小,购买力也小。”王文辉告诉记者,问价的多,还价的少,不少人都是来看看,凑凑热闹套套行情。

  一位来自浙江台州的林先生介绍,他们专卖浙江的龙泉窑、越窑等瓷器,有宋代和元代的,以盘、花瓶为主,还有一些小件,约100件左右。“总体客流量不高,4天时间也就赚个一万元左右。”林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参加过杭州的展览,生意也一般。

  “现在古玩收藏的行业不景气,南京行业的活跃度跟上海和浙江比差得比较多。当然,今年行业市场总体上就不好,受经济形势影响,未来几年估计也不会有多少起色。”林先生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7000多万人士从事专业或非专业古玩艺术品收藏行业,散布在民间的各种古玩艺术品累计起来,可以建近100个规模巨大的展览馆。“南京的收藏家数量还可以,但大多都很低档,高档收藏爱好者并不多。”龙凤祥古玩店老板这样评价。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收藏品市场大约有上千家,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趁着古玩艺术品收藏的火热势头在近几年建成的。如今,在一些中小城市里,七八家收藏市场同时存在已不鲜见,民间收藏的发展之快由此可见一斑,但在收藏市场高速发展之下,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目前,南京的古玩市场有夫子庙、朝天宫、南艺后街等。经常逛收藏品市场的南京收藏者苏谭认为,虽然收藏市场的数量和规模确实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分散了客源和货源,一下多了几千个商户,本就不多的资源难以填补市场,只能以次充好,几乎每个市场都是鱼龙混杂,整体质量反不如从前了。

  “收藏市场的建立,对于推动一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定位不清的过度开发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过犹不及。”南京某收藏品市场总经理认为,收藏品市场不是一个无限的市场,不可能像开连锁超市那样百花齐放,在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下,收藏市场需要的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