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韵焕新颜

——吉安探索古村落(遗址)保护和传承之路见闻

吉安,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

千百年来,吉安形成了数以千计的古村,吉安人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庐陵文化,谓之吉安之魂,吉安之根。

如今,新农村建设带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向古村落(遗址)保护走来,吉安人不盲目追“新”,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重,做到适度开发利用与修缮保护永续相结合,将古村(镇)保护纳入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格局中,努力探索一条科学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让民俗文化按照自己的方式繁衍

点击: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雅趣盎然的水墨烟花,精雕细琢的窗花飞檐……吉水县金滩镇燕坊古村,被称为“具有明显商业特征的庐陵民居博物馆”。赣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在燕坊,留存着当年赣商大兴土木建造的100多栋古建筑,风格不一,造型各异,反映了当时赣商闻名长江两岸的兴盛状态。

解读:吉安人认为,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精神与灵魂,无法更改也无法超越。唯有历史地传承、有机地融汇,注重对古村落(遗址)的活态传承,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才能按照它自己的方式生息繁衍。

面对众多古建筑亟待抢修修复的现状,吉安人抢抓新农村建设契机,向上争取资金,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明确古村落发展限制要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对“开天窗”建房、沿路建房、占耕地建房等现象的治理,美化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古村居住者的生活条件,使深厚的民俗文化有最佳传承人和创造者。

将古村落(遗址)转化为美丽乡村的特色基因

点击: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盛于南北两宋,衰于元末。位于吉安县境内的吉州窑,以黑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画天目”饮誉中外,是我国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名窑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

解读:古村落(遗址)承载着特定地域厚重的历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吉安人突出古村落、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规划的整体性,将城市的规划理念适时导入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等保护层次,积极组织实施保护区内古建筑、古街区的维护与修复,对古村落的文物建筑和历史风貌实施最低干预原则,利用现有的传统建筑加以适当改造,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汁原味,使新农村既荡漾现代文明气息,又保持特色古村风貌。

推动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互生共进

点击: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南宋年间梁氏始祖开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及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受到世人的瞩目,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如今的渼陂古村,古魂依旧,并被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村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发展农家乐6户,户均年收入20万元。

解读:如何将昨日的灿烂与辉煌,变成今天的财富,吉安人认为先决条件仍然是“保护”二字。他们改变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管理的原则,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方针,充分集结多种力量,拓宽资金渠道,使政府、民间、资本三者各就其位,相互映衬。同时,依托古村有序发展乡村旅游,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反哺乡村文化,繁荣乡村文化,进而增加古村生命力,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旅游内涵,使古村开发和古村保护互生共进,相得益彰,做到永续传承、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