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遗骨”是一场闹剧

山西吉县日前宣布人祖山考古发现疑似女娲遗骨,称经过23名权威专家认定。随后众专家否认“认定女娲遗骨说”。当地称出土“女娲遗骨”通稿系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思义“添加感情色彩”撰写,目前已自请处分。而6月12日,吉县县委书记毛益民就人祖山一事接受采访,将人祖山喻为“引领吉县经济腾飞的新坐标”。

尽管宣传部副部长自请处分,但此事的影响却远未结束,网友们推测,在各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冲动中,不久的将来还会出土“太上老君的头盖”和“孙悟空的肋骨”之类奇闻。个别地方在这种冲动下干出的包括抢名人的出生地,炒作各种庸俗的民俗,甚至为假古董进行大投资,都不是过去式,而是未来式。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不尊重旅游市场规律的盲动。发现名胜和重修古迹,从来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无中生有。某地有不错的旅游资源,如果再发现美好的传说或令人惊叹的古迹,无疑会增加游客选择的几率。但如果完全是无地起楼台,编造出一个故事、造一堆想当然的古董,最终的后果只会是费大力气买来一堆恶名,搞出个劳民伤财的闹剧。

对于文化与古迹,某些人抱的态度不是敬畏而是利用之心,前者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而后者则是轻浮浅薄想当然,只要能为我所用,就不惜精力和笔墨吹得天花乱坠。论热闹程度和见成效速度,前者显然不及后者,但论价值,后者却永远不及前者。但遗憾的是,在某些地方,主事的官员们因为政绩考量,选择后者的几率远远大于前者。

有人说:通过女娲遗骨这条“新闻”,很多人确实知道了山西有个吉县,还有个“人祖庙”,客观上也算是起到了宣传当地的目的。但这个“名”,恐怕并非让人人心向往之的“善名”和“美名”,而多少有些不实诚不靠谱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否引领和支撑一个县的经济腾飞,恐怕就比考古中发现的那两块骨头是否是女娲的骨头更玄疑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