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从传说中走来──吉县人祖山“皇帝遗骨”探解(图)
距今6200年前的人类遗骨
娲皇宫
万年前女娲岩画
阅读提示
6月2日至4日,“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开发鉴评听证会”在吉县召开。有专家根据人祖山南麓柿子滩古人类遗址、万年前“女娲岩画”及人祖庙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距今6200年的人类遗骨、明代人在骨函上的墨书题记,推测女娲可能首先是原始部落的名号,同时也成为部落首领的名号。
漫长的母系社会,绝不会只有一个女娲。6200年前的人骨,很可能是某代女娲或最后一代女娲的遗骨,起码与女娲崇拜有关。这种看法,引起了网民的热议。有网民说:女娲不是人首蛇身吗?一个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居然也可以拿来炒作,这背后是否有经济利益推波助澜?
6月14日,记者深入吉县,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调查。
人祖山文化底蕴深厚,而不仅仅是几块年代久远的骨头
吉县籍的地方文化学者冯彦山,热衷于人祖文化的探索。对最近网上热议的 “女娲遗骨”,冯先生说,这完全是个意外。 “鉴评听证会”的初衷,从会议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是就人祖山中发现的考古遗存、人祖文化、人祖山景区建设诸多问题向专家请益,使人祖山开发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没想到,新闻报道后,有些网民把明代人说过的 “皇帝遗骨”,误读成专家认为是 “女娲遗骨”。
人祖山是一座风光秀丽、人文深厚的大山。冯彦山介绍,人祖在吉县人心目中就是女娲娘娘和伏羲爷爷。人祖山主峰建有人祖庙,庙中有娲皇宫、伏羲殿,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人祖的风俗;山中有与女娲、伏羲向天问婚相关的滚磨沟、穿针梁、合烟崖和伏羲岩等摩崖石刻,有流传于吉县的 “人根之祖,出在吉州”的民谣……如果说凡此种种与神话传说相关,那么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柿子滩遗址、女娲岩画、人祖山中和周边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则可佐证2.5—1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而以前就有专家认为,这个年代可以和女娲伏羲时代相对应。有鉴于此,吉县本土学者提出了 “人祖文化”这一全新概念,并出版了论文集。
受人祖文化感召,企业家耿世文与吉县政府签订了开发人祖山协议,成立了 “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人祖文化将成为景区的特色主打牌。组织学者研究人祖文化的内涵,初步确定它包含婚育文明、农耕文明、历法八卦文明三个部分,女娲文化和伏羲文化两大门类。这些认识是以考古材料为支撑、以史籍记载为依据、以民间传说为参考而形成的。
随着考古、文化材料的丰富,女娲有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人
记者调查中,冯彦山详谈了“皇帝遗骨”的来龙去脉。人祖庙娲皇宫女娲塑像下曾发现装在木函中、裹以黄绫的人骨,木函上明代人所写的 “皇帝遗骨流在此……先人流下”的题记,有证人、报告、记载,毋庸置疑。去年,由文物部门清理人祖庙时,又在娲皇塑像下堆土中发现人头骨和兽骨,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C14测年,人头骨距今6200年,牛羊骨距今2100-900年。专家认为,此人骨和其他在清理中发现的考古遗物可以说明,人祖庙是最 (较)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场所遗存。
随后,本土学者依明代人的记述和认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认为人骨与女娲崇拜有关,或认为应是某代女娲、女娲部落首领遗骨。阴差阳错,弄成了专家认定为 “女娲遗骨”。对此,冯先生说他们对此抱着平和心态,欢迎专家学者、网民朋友参加讨论,并竭诚希望大家到吉县考察。
冯先生就考古和神话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引用著名考古专家田建文的话说,考古不能证明神话是真的,也不能证明神话不是真的。以尧王为例:以前认为三代以上属于传说,故而尧王不是真实的存在。但陶寺遗址的发现,却能证明尧王真有其人。人为编造的神话,肯定得不到落实;但史书中记载的一些神话,却有可能随着考古发现而变成史实。毕竟神话、传说含有口述历史的文化因子。女娲是神话、传说,但是专家,如北师大王增永教授,我省社科院孟繁仁教授等均持其为真人的观点。如今有了女娲塑像下的古老人骨,有学者做出明代人所谓的 “皇帝遗骨”有可能是“女娲遗骨”的判断决不能斥为无知妄说。或许,随着人祖山和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有一天,女娲会真的走下神坛,变成实实在在的人。
考古、文化和旅游开发密不可分,以考古与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开发才有生命力
针对有网民 “旅游绑架考古”的质疑,著名学者徐同说:旅游开发不外三种:一是纯自然风光,一是纯文化景观,一是风光、文化兼有。考古属于纯文化类型。但谁也不能把考古与旅游开发截然对立起来。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半坡古人类遗址、北京十三陵……是考古还是旅游?
徐同认为,人祖山是风光和文化(考古)的统一体,通过考古事实挖掘打造人祖文化,有据有理,何乐而不为?说“旅游绑架考古”,甚至说“绑架收买专家”,是认知与事理发生了极大的偏离。
人祖山周围丰富的古人类遗存在全国 “独一无二”,有的考古专家建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人祖山区域进一步进行发掘,以获得更多的考古材料,为人祖山景区增添文化内涵。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完全符合国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即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
旅游研究专家金铎曾在 “鉴评听证会”上说,历史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瑰宝,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遗存一向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是我国旅游业的靓丽名片。由于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其他具有浓缩了古代社会文化的特质和印痕的特点,它就成了更高层次的享受,对于旅游深层次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历史文物旅游也可促进考古与文物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更全面地保护文物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开发人祖山是一件大事好事,耿世文说,认定的事就坚持下去
有网友说考古背后是谋取 “经济利益”,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耿世文坦陈自己有些无奈,有些伤感。
在记者的请求下,耿世文接受了采访:开发人祖山,在向世人展示其优美风光、深厚文化的同时,自然有经济利益问题。至于个人能获得什么利益,没有想过。在与吉县政府签订开发合同时,我主动提出,写上 “吉县人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