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遗骨”里的“感情色彩”

不久前,山西吉县因发现“娲皇遗骨”引起关注。但随后,涉事专家表示,未给出人祖山发现的遗骨就是女娲遗骨或是娲皇遗骨的结论。据了解,称发现“娲皇遗骨”的通稿为原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思义撰写,他已经为“自己加入感情色彩”自请处分。

一次考古发现,凭着两块6200年前的成人遗骨,就把神话中的女娲拉到了现实中,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很多网友惊呼“放过女娲吧,她只是个传说”。

一个人凭着猜测,加入了自己“感情色彩”的通稿,竟然能顺利地见诸报端,引发轩然大波,显然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做到的。要是没人质疑,没准这些专家都不会出来辟谣:谁不愿意自己发现的东西有价值啊。

怀着这样“感情色彩”的人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吉县,按理说,发现“娲皇遗骨”是件大事,写出来的稿件得几经斟酌,可这是好事,如果成了就能“引领吉县经济腾飞”。即便被人质疑了,知名度也提高了,反正是个神话里的人物,说有说无都拿不出证据,管它呢,抛出去再说。赞助的那家旅游公司,不排除也有类似的想法。

还有报道这事的媒体。其实只要给专家组打个电话,录个音,专家组的结论就能清清楚楚。也许在他们看来,也是没这个必要一来“娲皇遗骨”噱头十足,这样的新闻登出去有人看;二来即便是假的,也是当地政府部门弄出来的,于己无关。到时候可以再报道一次,又是一大片的眼球看过来。

如此,怎么着都是各方集体受益,把女娲从神话里揪出来也就不奇怪了。只是,要搞旅游,宣传个“女娲故里”的称号唱唱戏也就罢了,信不信可以一笑置之。挂上了考古的名头,还是慎重点的好。免得把学术做成了笑话,最后伤害了考古的严谨形象。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