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共图书馆:古籍纸屑飞满地

  缺钱、少人、不受待见,河南省图书馆数万册古籍受损严重,保护难度大

  省图书馆:这些前人流传的财富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网友很痛心:谁该为此负责?

  行政主管部门:省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是河南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缩影

  河南商报(微博)记者 赵强

  上百年的古籍杂乱堆放在书架上,不少书页已发霉甚至破损,一碰就往下掉渣……

  在河南省图书馆,50万册的古籍里有5万多册正严重受损。

  没有专项资金、缺乏专业人员、长期不受待见,这些常年躺在仓库里的古籍,很久以来备受冷落。

  究竟谁该为此负责?

  事件

  古籍发霉,轻轻一碰成碎屑

  “码在一起的图书,有的勉强能辨出上面的字,更多的图书,纸张一页一页地粘连在一起,或黑、或褐、或黄……窗外有风从窗缝里钻进来,打在这些书上,大小不一的纸屑,就会簌簌落下。”

  这是大河网近日一则报道中的描述。报道中称,省图书馆的三个古籍书库,硬件都不达标。

  河南商报记者前天在省图书馆一古籍书库的所见,和上面所写别无二致成排的书架上堆满了发霉、破损甚至有虫眼的古籍;有的书因挤压已破损成团状,有的书页发黑,轻轻一碰就会破裂成屑状,飘落在地。

  说法1 缺钱,书库除尘靠鸡毛掸

  省图书馆负责古籍修复的夏国军说,馆藏的50万册古籍中,1/3需要修复,而严重受损的有5万多册。

  本应像宝贝一样呵护的古籍,为何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省图书馆馆长杨扬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保护经费。杨扬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由于缺乏经费,省图书馆投入使用23年从未大检大修过,直到去年,才换过一次上水管道,“书库除尘都只能靠鸡毛掸子”。

  说法2 少人,全省只有3人懂古籍修复

  专业人才匮乏,也让古籍保护显得捉襟见肘。

  目前全省只有3人懂古籍修复,省图书馆里有2位,夏国军是其中之一。

  “10多万册古籍需要修复,但一个人一年也就能修复300册。”夏国军说,因为人手不够,这些手头的宝贝只能这边修着那边坏着,“坏的速度比修的速度快多了”。

  说法3 不受待见,古籍保护长期被冷落

  杨扬说,图书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不受重视。

  图书馆建设,往往只见社会效益,不见经济效益,属于公益性质,长期受到冷落,“古籍保护甚至连公益都算不上”。

  “为改善古籍保护条件,我们多次申请经费,但效果不大。”杨扬说,2009年省里拨了30万元,这才有条件对馆里的善本书库进行了改造,但此后就再没有涉及古籍保护的经费拨付。

  声音

  老祖宗的财富被糟蹋,谁来负责

  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克征:这是前人为子孙后代流传的财富,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网友“GMK”说:我们整天在说建设“人文河南”,看了这个我才知道这真是个冷笑话。

  网友“宋福仁”:老祖宗遗留下的宝物这么被糟蹋,应该谁来负责?

  进展

  文化厅:已向领导汇报

  河南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是河南省图书馆的上级主管部门。

  该处处长翦辉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省图书馆古籍保护的情况是河南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缩影。

  他说,文化厅办公室已将古籍保护的相关信息向厅领导进行了汇报,“这一两天会召集媒体集中采访”。

  他山之石

  湖南省图书馆:千万元用于古籍保护

  2010年,湖南省图书馆10万册民国文献濒临损毁。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当地政府当年拨款1000多万元用于古籍保护。去年,湖南省图书馆耗资百万修建了全新的古籍阅览室。

  郑大图书馆:古籍书库恒温恒湿

  郑州大学图书馆是国家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长崔波说,古籍保护首先要加大投入,改善环境,“今年我们的善本书库都换上了樟木书柜,避免虫蛀。”而且,两个古籍书库也都实现了恒温、恒湿、防光、防火、防水、防盗。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