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保护古籍文化遗产
邵俊国
河南省图书馆日前被曝古籍书库不达标、专业人才缺乏,导致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6月11日该馆馆长杨扬表示,1989年投用的现馆,23年来从未进行过大修,只在2011年换过一次上水管道。杨馆长称多次申请改善古籍保护的条件,但效果不大,钱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问题。(6月12日大河网)
古籍是古书的雅称,其中记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收藏、研究、开发利用等价值,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遗产。然而,有关方面却将数十万册古籍视如敝屣,任其自生自灭,这不免让人心生惋惜。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差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是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想要将其保护得尽善尽美,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多数古籍经过的年代久远,普遍会出现破损、霉烂、虫蛀等现象。出于保护所需,古籍一般需要合适的环境存放,注意防潮、防虫、防酸化等,另外还要有专业人员定期进行修复。要满足上述条件,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据有关负责人所言,所拨的资金有限,只是把古籍书库的灭火问题解决了,连除尘都只能靠鸡毛掸子。如此捉襟见肘,又何来保护之说?更何况,该图书馆古籍保护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在不少地方,古籍保护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保护古籍,实际上就是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一方面,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长期以来,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扩展,体系的关键就是立法。如资金保障体系方面,立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额度和数量,为保护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据统计,近年来意大利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亿欧元以上。连贯严格的法律、健全的保护机制、高效的管理机构、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其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
对比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不让人堪忧。由于多数图书馆具有公益属性,其盈利能力不足,或是不具备盈利能力,因而无法仅靠自身经营摆脱困境,只能求助于国家、地方拨付专业经费。但这些经费往往数量太少,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可以说,像有关负责人所说的“23年只修过一次水管”的情形绝非孤例,而是有着普遍意义的。因此,只能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金保障体系,才能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刚性条件。
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古籍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难以估量。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古籍拍卖场面火爆,一些善本古籍动辄以上亿元的天价成交,这就告诉我们,保护古籍不仅是继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现实之需、当务之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