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召开渭河桥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

  自4月中旬西安市西北郊正对汉长安城厨城门、洛城门遗址以北发现了3座古桥以来,陕西省文物局责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渭河桥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与抢救性发掘。
  为确保古桥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6月11日下午,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楼会议室召开了西安汉长安城北渭河桥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邀请的专家与领导分别来自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等单位。会议由渭河桥考古队队长焦南峰研究员主持,渭河桥考古队领队刘瑞对汉长安城北西席村、高庙北村发现的3座渭河桥情况进行汇报,并对新发现渭河桥的性质提出初步意见。焦南峰队长对下一步古桥遗址的考古发掘方法与计划进行了阐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部对考古发掘面临的问题和工作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现场文物的稳定性处理、现场文物的提取、出土文物的实验室保护等面临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与会专家就古桥的考古发掘与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问题进行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段清波教授指出目前木质桥桩保护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对出土的桥桩最好采用阴干的方式进行保护;考古发掘与调查中,要重视对古水文情况进行研究,对于南来的秦岭的水系的沙层与渭河形成的沙层进行研究;关于古桥与汉长安城的关系、秦汉时期渭河南岸的确定、古桥的属性需要进一步考古工作。马涛研究员就保护材料PEG对于木材保护的适应情况进行了说明,强调对考古发掘现场环境进行控制,如临时性现场保护,预防性保护措施等,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紧密配合;要利用现代科技对古桥进行保护与研究。吴天材研究员根据以往沙河古桥的保护经验,提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与库房保护存在不同的方法;现场保护要与考古发掘同时进行,在桥桩开始露头的时候就要及时保护。王炜林院长指出古桥遗址目前保护困难很大,根据他国外见闻,提出要借鉴欧洲对于古代木材的保护方法,在对考古发掘中利用层位不能解决年代的情况下,利用树木年轮等科技方法研究;考古发掘中对于桥桩不能完全清理,对露头的桥桩进行测量,采集相关考古信息后回填。田亚岐研究员指出裸露于外的木质桥桩保护比较困难,考古发掘应以调查为主,桥桩保护应借鉴秦公一号大墓的椁木保护经验,木材脱水应是一个缓慢过程,同时要注意木材的防霉问题。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陆武认为,要研究如何进行古桥局部考古发掘,搞清古桥结构,发掘时要注意地点的选择、层位关系、局部特征、桥梁结构等方面,古桥保护与发掘协同工作,科研深入,确定古桥性质;考古队应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文物保护应现场保护,原址保留,提取必需样本;通过此次发掘的文物保护,积累古桥保护经验。西安市文物局黄伟处长指出,应先确定古桥考古发掘方案,然后确定文物保护方案;考古发掘最好采取局部发掘,搞清桥址范围、结构,然后确定最终保护方案,文物保护及时跟上考古发掘进程。陕西省文物局呼林贵处长指出,要对发现桥梁的属性进行确定,排除其为北部护城河桥梁或其他桥梁的可能;考古发掘应以局部发掘为主,利用挖沙形成的现有剖面做好考古信息采集工作,考古队要结合各位家意见与现场情况形成一个工作计划上报省文物局。
  会议就渭河桥遗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相关议题进行论证,形成以下意见: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古工作计划,考古工作应在采取大面积调查的基础上,在关键地点多部位进行小面积发掘,在有限的发掘中对古桥的结构、范围、时代等考古信息进行最大限度采集;对发现古桥的东、西方向沿古渭河走向开展相关桥梁遗迹的全面调查,搞清所发现古桥的性质;二是考古发掘要与文物保护同时进行,及时对清理出的桥桩与出土文物进行现场保护,根据考古现场的变化随时调整文保工作,并积极考虑和兼顾将来的展示需要。
  渭河桥考古队成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办公室、文物保护研究室的同志参加了会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