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保护根脉 繁荣文化——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12年6月9日,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由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主办,友成基金会、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协办,省博物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省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12中国文化遗产日贵州主会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省博物馆举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授牌仪式,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贵州省博物馆与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良渚文化精品展》,“民间花语读书活动”征文颁奖,贵州省博物馆、贵州都市报和黔艺宝等共同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由省文物局、贵州画院共同策划的“留住记忆”——贵州百村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亲历考古,触摸四百年前土司生活”考古大型公众考古等活动,以进行时的形式,凸显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自1984年以来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建立了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艺资料的搜集整理、保护、抢救工作;开展评选命名艺术之乡的工作;开展民族村镇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级名录保护体系;侗族大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被誉为地球绿飘带的荔波和素有丹霞之冠称谓的赤水,先后于2007年、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黔东南自治州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与侗族村寨,更在2006年便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为重新核定名单项目,并新增遵义海龙屯遗址为“世遗”申报项目。
在过去的一年里,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斐然。一年来,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稳步推进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推动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博物馆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攀高峰,大力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文化遗产宣传、科研和对外交流工作有序开展。
得天独厚的多彩贵州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多样的省份,同时也是一个人类活动较早、历史悠久的省份。贵州各民族创造了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留下了数量颇丰的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以旧石器洞穴遗址为核心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以古驿道、古水道、古道为载体的文化线路,以民族村寨、传统古村落为核心的乡土建筑,以农业科技、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景观,以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线建设”时期为重点的工业遗产,以及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重点的20世纪遗产和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以传统酿造、造纸、制陶、饮食等为重点的传统作坊等新型文化遗产已经逐步得到社会的认识并引起各级政府的进一步重视。
2011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文化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发布会,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圆满结束。贵州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全省1895名一线普查人员,顶烈日、冒风霜、跋山涉水,圆满完成了文物普查各项工作任务,摸清了贵州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极大地宣传普及了文物法规和文物保护知识。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4852处,其中新发现10417处,复查4435处。同时,还建成了贵州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管理系统,编写完成《贵州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组织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及“百大新发现图片展”等工作,编辑出版《夜郎故地遗珍:贵州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
从1982年公布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贵州省已公布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2处。2011年,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贵州省启动了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工作,截至目前,各市、州申报材料共计269处。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又有11项24处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文物普查的同时,贵州省积极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贵州省的文物资源状况,省文物局建议将侗族村寨(贵州、湖南、广西联合),黔东南苗族村寨和遵义海龙屯遗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已委托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编写申报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保护与传承“文化贵州”
6月9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揭晓,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香纸沟土法造纸传习所、关岭蒙固祯民族服装厂、丹寨县卡拉鸟笼制作技艺传习所、惠水县枫香染农民专业合作社、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厂、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习中心、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等14个组织入选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此外,贵州省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标志着贵州“非遗”已经进入生产性保护阶段,这一项目的启动有一种延续香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各民族人民互相交流、融合、建造并留下了众多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传统村寨。传统村寨是祖先们流传下来的瑰宝,是难以再生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其融自然山水、传统道德、乡风民俗、乡土建筑理念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民族、文化、建筑、艺术、旅游等价值,迄今仍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寨就达1800多个。可以说,传统村寨是一座博物馆、一座图书馆。
近年来,省文物局深入农村调研,探索保护方式,制定实施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省文物局积极采取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存较好,具有民族文化典型特征,传统文化保存与传承较好,历史悠久、建筑典型、民风古朴、具有代表性的村寨进行科学、有效的整体保护,努力建立多彩贵州文化线路保护和利用体系。
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已经成为贵州省乡村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抓手。雷山县控拜村、榕江县大利村、黎平县堂安村、印江自治县兴旺村、锦屏县文斗村、乌当区渡寨村等作为“百村计划”第一批实施村寨,目前已经开始实施村寨调查、方案规划设计、乡村组织建设。在省文物局的倡议和领导下,贵州画院于6月9日文化遗产日正式启动“留住记忆”的贵州百村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写生创作活动,旨在以造型艺术的形式从美学范畴展示和留住正在遗失的珍贵的村落文化遗产资源。贵州画院院长陈争说:“重新认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民族个性和独特价值,主动吸取贵州村落文化母体的营养,构建本土艺术家群体创作的‘根性’和自信,提升贵州艺术家对外的整体性影响力,进而为整体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给力。”
省文物局开展对传统村寨的保护,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省第十届十二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这不仅是对贵州省文物局几年来在这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全省在“十二五”时期以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加强全省的传统村寨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贵州省生态博物馆本土化探索取得重大突破,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成为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点。10多年前,贵州省与挪威合作陆续建成的4座生态博物馆,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
在2011年8月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发展经验在会议上进行交流推广。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被公布为国家首批5家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去年底,国家文物局委托贵州省负责编写《乡村生态博物馆建设指南》,作为全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一年来,北京、江苏、新疆、浙江、湖南以及山东等地文物部门到贵州省学习生态博物馆建设经验。
开放惠民的文化遗产
2011年,近两百万观众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息烽集中营旧址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人数也达百万,省博物馆观众量同比成倍增长,已成为省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免费开放以来,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观众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各免费开放博物馆每年引进和举办大量临展,“免费大餐”吸引了众多人气,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博物馆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贵州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贵州省有47座列入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名单之中,省文物局与相关部门对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截至2011年,贵州省每年争取到中央免费开放专项资金9036万元,专项资金单位平均数位居全国前列。
在免费开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贵州省博物馆建设也在免费开放“东风”的带动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地越来越重视博物馆建设,数量增加,投入加大,质量提升,成效凸显,使得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
省文物局对全省免费开放工作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具体指导,实施动态管理,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贵州省率先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评估,在互联网上开展网络投票、评价等活动,吸引大量网民。省文物局同时还引入社会调查权威机构——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及新闻媒体参与,增强了社会考评的公正度,并根据考评结果,对免费开放资金实行动态管理。此举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国文化报》进行了报道,省内主要媒体也都作了专门报道。
文物概念的多元化和保护方法的多样化,为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门以“守土有责”的精神,承担起使命,但更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同时,文化遗产也不能束之高阁,装进保险柜,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让百姓受惠,生活在文化中,以飨文化盛宴。(贵州日报 周静 饶思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