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追寻中国航天精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3位共和国将军、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员长眠于此。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在即,万众期待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

今天(14日)下午,前来酒泉采访报道神舟九号发射任务的几十家媒体近百名记者,集体参观东方革命烈士陵园,拜谒陵园航天烈士,追寻中国航天精神。

记者乘车沿着东风航天城内平整宽阔的板油路慢慢前行,因为这里限速20公里/小时。要去参观东方革命烈士陵园,记者心里泛起层层涟漪,几天来航天城里的所见所闻,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震撼。

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成功发射,到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即将实施,历经50余年,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从无到有,从起步到腾飞,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心血和智慧。

而眼前的生活、办公区,也着实地让记者折服、慨叹。位于沙漠深处的东方航天城,却是满眼整齐、葱绿,马路两侧笔挺的白杨,秀发飘逸的馒头柳,以及一些沙生植物、色彩斑斓的鲜花,浓郁簇拥着一排排楼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植物的中间都布设着浇水管道,出水口合理分布。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两三天就要放水浇灌这些植物,如果两三个月不下雨,不浇水,它们将会枯黄。

不到10分钟,苍松翠柏掩映中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渐渐清晰。洁白的墓台,黑色的墓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自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以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13位将军、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员,长眠着于3万多平方米的陵园内。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聂荣臻元帅的陵墓,后方是“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由聂帅生前亲笔题写,碑形犹如火箭直指苍穹,象征东风航天人扎根戈壁、志在太空。

陵园入口的碑文上写道:“东风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奋斗历程的缩影。”

如今,发射中心有一个传统,每次重大发射任务前,官兵和科技人员都要步入陵园,向先烈致敬,回顾这一历程,传承这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怕牺牲的航天精神。

今天,前来采访报道神舟九号发射任务的媒体记者,也来瞻仰中国航天事业的先烈。

纪念碑的背后, 700座花岗岩墓冢整齐排列,威武、端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正门。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他们之中,有发射中心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长征途中,他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名留青史。从朝鲜战场悄然回国后,他在聂帅的率领下开进大漠。

有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在“两弹”结合试验进入最后关头,他留在地下控制室死活不走,直到聂帅亲自下令才极不情愿地撤离。

有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发射场勘察过程中,他住土坯房,烧梭梭柴,一氧化碳中毒险些丧命。后来,他第一个喊出“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口号。

还有为抢救设备献身火海的王来、武润喜,为搜索弹头倒在戈壁的李再林,妻子病重期间坚守阵地的刘德普,身患癌症依然惦记着任务的胡文全……

还有7位同志的姓名无从查证,墓碑上仅有4个字:“烈士之墓”。介绍说是中心初建时,条件不具备,牺牲的烈士就葬在了戈壁滩上,墓牌是木头的,年代长久字迹就模糊难辨。后来回迁至陵园,就成了无名烈士。

置身墓地中,一阵微风拂去,仿佛感到先烈们正凝望着10公里之外的发射场,期待着神舟九号发射任务捷报传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革命先烈们长眠于此,守望着中国航天事业。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陵园地处戈壁,苍松要靠人工浇灌才能存活。先烈们的航天精神犹如松柏常青。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聂荣臻元帅的陵墓。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神九发射在即,向先烈们致敬。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鲜花献给先烈。中广军事记者邓曦光 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