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当年“志愿军的饭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整版稀缺的外国侨民购布券,十分珍贵,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今天上午,众多票证精品在复旦大学校园亮相,其中不乏多件国家一级、二级珍贵文物。国内最高层次的票证展览——中国票证精品展在复旦大学开幕。

有几张国宝级票证

展品中有一整版稀缺的“外侨布票”,据统计1954年上海仅有外侨2983名,且该布票的发行和使用皆有严格的回收制度,其珍贵性可见一斑。且此种布票至今仅在上海有发现,符合当时上海的历史情况,对全面了解和研究上海各个时期的对外交流状况意义非凡。展品中还有2张专供外宾和特种需要的专用布票,上面刻有“毛主席是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世界革命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的文字,这与当时发行的纪念邮票一脉相承,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还有一张梅林罐头1948年的金融票证,梅林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33年7月,当时就生产金盾商标的番茄沙司、红烧扣肉、油焖笋等罐头食品,其金融票证也十分罕见。

见证计划经济时代

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的统计,从解放前出现各类票据开始,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共有数十万种票证,在相当长时间,“票”在老百姓经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票证研究专家、复旦社会学系教授张乐天说:“别小看一张小小的票证,它浓缩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可以让我们回忆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张乐天向记者展示了部分票证精品:志愿军的饭票、入藏部队的饭票、帮助中国修路的外国专家饭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军人艰苦的生活状态,即使如此,他们仍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使命;一张知青的生活票,可以同时购买7种生活必需品,反映了知青生活的一个侧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物资缺乏,那个时代票证的数量最多、种类也最全,有只能买两支香烟的烟票,还有只能买一钱油的油票、只能买一勺糖的糖票等等。

张乐天教授表示,中国的票证时代,是计划经济下物质短缺的产物,研究票证,可以清楚梳理出那个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全貌。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