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砚应遵循传统文化正脉
专家论道
撰文:记者 郭晓昊
本期专家:黄海涛,现为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中国砚研究会春秋砚社社长。
随着人们对中华文明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挖掘,砚学和砚文化日益得到世人的重视。在收藏领域也逐渐由所谓“杂项”,升位为专题收藏的主流。我认为,收藏砚台应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脉”,讲究文人气息,不应过分追求工艺的繁复和花哨。
砚台的收藏鉴赏,包括对砚的年代识别和对砚的艺术欣赏,以及围绕砚创作的一系列砚文化衍生品。砚台能满足人们的增值、贮藏、玩赏、社交、文化、娱乐、寄情等多种需要,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许多门类的艺术品。除了文人喜爱之外,与皇家、官家的宠爱不无关系。砚台不是寻常家用摆件或生活实用器皿,而是直接参与书画创作的主要工具和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服务的重要工具。南唐后主李煜就痴迷砚台,“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宋李之彦《砚谱》)。”李煜在位期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了“砚务官”,“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到了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辈出,宋仁宗、宋徽宗等留下许多与砚有关的故事,宋高宗还亲自参与对砚台石品的讨论(《翰墨志》)。除了皇家、达官显贵,苏轼、米芾是宋代砚台收藏家的代表。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对砚台更是情有独钟,亲自主持编撰了《西清砚谱》。纪昀、刘墉等显赫要人,也热衷于集藏名砚,藏砚之风普天皆兴。到了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不仅藏有多方好砚,还编撰了《归云楼砚谱》。民间收藏大家也比比皆是,如沈石友将自藏之砚整理编撰《沈氏砚林》等等。可以说,搜藏砚台历来是文人墨客、社会贤达的高雅之事,砚堪称文房雅藏之首。
人们之所以喜欢古砚,是因为其古雅。除了集雕刻、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为一身外,它还传承了历代的美学观点。也就是说,古砚之美是经过传统形成的,古砚的制作要求和审美都是有传统继承依据的。
此外,就制砚、辨砚、赏砚等砚文化角度来说,制砚、辨砚、赏砚等是“综合艺术”活动。从制砚的选料、造型、纹饰,到铭文、包装等,乃至围绕砚台产生的衍生品如砚拓、诗跋、配盒、品砚活动等等,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雕刻(塑)、纹饰、诗文、书画、金石、装帧等多种创作活动。特别是品砚活动,更是清新高雅的艺术活动和修身养性的生命运动。随着砚台价值的回归,这个古代曾名重天下的雅物必将再现历史的光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