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心把玩的白玉小兽能换辆轿车

  为了证明和田玉籽料的身份,和田玉籽料的皮在雕件上一定有所保留。不过,就算是大家都留皮,留的水平也是可以分出高下的。这件和田白玉小兽因为留皮精巧,质地细腻柔和深受藏友喜爱,以至于藏友一路上都是攥着过来,把它捂得热乎乎的。

  和田白玉小兽

  一位藏友带来一个和田玉的小兽把件,大约是对它喜爱非常,一路上都是攥着过来,小兽把件被捂得热乎乎的。刚一放在桌子上,小兽就吸引了不少眼球,雕工非常传神自不必说,关键是这块和田玉实在是太美。

  不仅是白玉无瑕,而且玉质非常细腻柔和,放在手里抚摸,非常舒服,难怪这位藏友会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放下。

  作为一块和田玉籽料,它重要的标志——玉皮,当然也被保留了部分。而且留得恰到好处,丝毫不给人白璧微瑕的感觉。在小兽的头上,有一缕祥云形状的毛,微带橙黄色,显得非常别致,除了好看,也有“鸿运当头”的好彩头。

  构思雕刻都如此巧妙,它的价格也不便宜。据这位藏友透露,这样一个在掌心把玩的小兽,价格可以和一辆不错的轿车相当了。

  专家点评

  高德亮(河南商报(微博)鉴宝专家、高级经济师、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师、珠宝首饰司法鉴定人)

  对于和田玉的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玉有五德”说得已经非常透彻,虽然和田玉自古以来招人喜爱,然而南方北方对于和田玉的审美角度却并不相同。

  坊间有俗语称,“南玩皮子北玩肉”,说的意思就是,南方的玩家喜欢带皮的籽料,非常善于将皮的美发挥到极致,而北方人却不怎么在乎皮色,对于玉质更加重视。

  这种审美的不同,源于两地工艺的差距。追本溯源,这种玩皮的爱好源于海派雕工,而这种将皮做得很完美的方式,其实是从竹雕中借鉴而来。竹雕中有“留青”的技法,将竹子的皮去掉一部分,剩下的皮形成图案或是装饰的一部分。

  在玉雕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和田玉来说,玩皮除了是收藏者的爱好,更是因为对和田玉籽料来说,如果没有留皮,就很难与其他玉料区分,价值也就很容易低于留皮的籽料。正因如此,即使是和田玉籽料做成镯子,原本应该磨得很光很圆,也会有意识地留下一块皮。

  不过,由于北方竹雕很少,“留青”这种针对竹子的工艺也就不及上海、苏州等地发达,因此,将皮做得完美精致,这种处理和田玉籽料的方式也就成了海派玉雕的秘籍,以上海、苏州两地最为出名。加之当地以精巧细腻出名的雕工,诞生了这样精美的雕件。

  石笔海胆的“刺”

  这样一把长长短短的东西从小包里拿出来,乍一看还像是谁刚订购的一批烟嘴。

  放在手里感觉很轻,应当是空心的,灰色的底色,顶端有一些白色的环状条纹以及粉红色渲染装饰,看起来倒是很特别。不过,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会让人费一番精神去猜。

  “有人叫它菊花杆儿,不过也就是说形状吧,菊花的杆儿怎么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位藏友说,不过这东西相互敲击起来声音倒是很清脆,如果有可能,穿上一串做风铃或是门帘倒是有意思,叮叮当当的声音很柔和。

  不过,爱美的女性藏友对此并不赞同,从时装搭配的角度,又给了这东西一个新用途,那就是弄上十几个穿成一串项链戴,配上比较粗的针织衫,戴上一串这样的项链,像是过去的酋长一样威风八面才好。

  为 这些小东西安排了用途后,商报鉴宝专家高德亮说,其实这烟嘴样子的东西,是海胆的刺。不少人意识中海胆就是球形,一身长刺,其实海胆的种类很多,不一定是 球形的,比如就有饼干海胆,而刺也不一定扎人,可以是长棒状的,比如这种石笔海胆,这种刺不扎人,再加上上面有纹饰,就成了大家赏玩的对象。

  专家点评

  高德亮

  石笔海胆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洞内,在我国的西沙群岛和海南省沿海分布十分普遍。

  石笔海胆浑身浑圆,表面有刺,它的大刺长可达7到8厘米,下部为圆柱状,上端膨大为球棒状或三棱形,颜色很美丽。石笔海胆不尖锐但非常粗壮的刺,不具有攻击性,防御性也不高,这种海胆的性格也比较温和,由于刺的形状问题,有时候也叫它烟嘴海胆。

  不过,这种海胆的刺掉落之后可以单独作为观赏品外,石笔海胆也可以直接饲养在水族箱里。活体石笔海胆直径在20厘米左右,可以通过吸盘移动。不过它白天经常是躲藏起来的,晚上才出来觅食。

  石笔海胆对身上的刺还是非常珍惜的,一般不会脱落,如果那不多的几根刺都掉了,说明它生活的地方水质已经非常恶劣了。

  除了观赏之外,海胆还是一种美食,它的食用部分在生殖腺,叫海胆卵或是海胆膏,味极鲜美,富含卵磷脂、蛋白质、核黄素等,属高营养补品。此外,海胆还是一种药物,石笔海胆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民间偏方有用这种海胆磨粉后,吹入耳朵治疗中耳炎,取其清热消炎的作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