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璟:变乱麻为艺术
一团团杂乱无序的麻绳、麻线,在她的巧手匠心下,“听话”地变成了张牙舞爪的飞龙、赶着绵羊的牧羊人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品。5月14日,记者在银川美术馆见到了张璟,目睹了乱麻变雕塑的神奇。
张璟介绍,用麻做原料的灵感源于她的童年生活,小时候在麻地里玩培养了她对麻的亲近感,加上受外婆的熏陶,幼年的她就对针线、编织产生了浓厚兴趣。1991年,张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93年,她开始了麻雕的探索。刚开始,为了雕出一个鱼鳍,张璟用了60根麻线,一根编上去,感觉不好,拆掉,再编一根上去,还不好,再拆掉。从早上9点一直做到晚11点,家里打了十几个电话催她吃饭,她都没回去,而是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坐在一堆麻绳、麻线中构思。最终雕好后,她才发现自己满身都是麻线头,右手食指被绳线勒出了一条深深的血印。张璟的麻雕属于纯手工作品,每一根麻她都要拿着十几厘米的长针、锥子小心翼翼地编、雕上去。为了让雕塑更有立体感,通常要缠绕、编织数十层麻。记者看到,张璟双手的拇指、食指上布满老茧。“我这手哪还像画画的手啊!”张璟笑道。
如何让麻雕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张璟除了在雕塑本身上下功夫,还特别注重选材和加工。“麻看上去可能都差不多,但其实颜色、亮度、纹理都不一样,我先把材料买回来,再根据作品的需要,把麻重新分类、编织、捆扎、剪裁,还要上色。我曾将一把麻线连着洗了40多遍,就为了把原来的深黄色洗成浅黄色。”张璟说。一次,张璟含泪把已完成的20多件麻雕全部拆掉,再用新材料、新手法、新构思重新编织、雕刻,因为她不想将麻雕“永远摆放在工作室里”。
2003年,张璟的麻雕作品《巢》入选全国著名女画家作品暨宁夏女艺术家作品连展金奖;2011年,她的20余幅作品参加文化部在迪拜举办的“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周活动……今年4月23日,张璟作为全区4位非遗传承人中的麻雕传承人,携作品前往毛里求斯参加“唐人街文化节”,受到好评。一位法国朋友这样评价张璟:“你有一双金子做的手,把我们视为无用的东西变成美丽的艺术品;智慧灵巧的中国女人,你和你的艺术令我惊叹。”(记者袁洋/文武晓瑜/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