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办展对比真假藏品

  40余件套藏品与《天下收藏》销毁赝品同台陈列,观众可近距离辨真伪

  新京报(微博)讯 (记者 李健亚)一边是首博珍藏的珍品古瓷,一边是《天下收藏》节目销毁的赝品瓷器,一场真假藏品“去伪存真”的激斗开始上演。昨日,“‘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在首都博物馆(微博)开幕,首博推出40余件套藏品与赝品相对比,从而现出了“真品”与“仿制品”的庐山真面目。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10月14日。

  古瓷与赝品同台

  看过《天下收藏》节目的观众一定对主持人王刚的护宝锤和“去伪存真”这句话不陌生。昨日,在护宝锤下“丧生”的赝品瓷器被重新修复后出现在了首都博物馆。主办方为了突出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区别特意将赝品与首博馆藏的珍品古瓷同台陈列。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以釉彩为切入点,分为青花、五彩、单色釉三个部分,每个类别再具体以年代、型制等区分,从造型、装饰风格、釉色等时代特点上展现出“真品”与“仿制品”的不同,令观众对真品有更直接的认识。

  观众亲见真伪

  对此,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指出,当前收藏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电视等媒介是不能系统介绍文物知识的。此展是一特殊的展览,赝品首次在博物馆殿堂内与真品并列,观众参观展览从时代特色、造型等亲见真品与赝品的真伪,从而不再雾里看花。

  ■ 藏品现场“解说”

  真伪青花斗彩墩式碗

  古瓷鉴赏中的“胎质疏松”、“釉面含混”等行话在此展中得到立体展示。图中完好无损的是清道光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有缺口的是道光款青花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赝品)。现场观众一眼就可以从器物是经过修复还残留着缺口等特征辨别出赝品,但仔细辨别下,道光款青花斗彩荷塘鸳鸯纹墩式碗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均与道光官窑真品有一定差别。同时纹饰画工,尤其是鸳鸯脖颈处的画工,较为拙劣,且釉表处众多灰黑色,属于人为做旧的“罪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