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廊:诚信仅是底线 荣誉重于泰山

  撰文:何妍婷

  一、独立与衍生的双重身份

  广州的包容心态、冒险精神促使这片土地成为艺术的试验土壤:1992年,国内首个双年展“广州双年展”提出“艺术走向市场”的口号,引入艺术市场机制;同年,广东的第一家拍卖行在深圳诞生;1993、1994年,广东地区的拍卖行陆续成立,成交额不断刷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1996年,国内首个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办;1997年,广东美术馆成立,给广州这片“文化沙漠”注入了一股清流。继而广州的艺术圈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拍卖行、画廊纷纷成立。华艺廊作为广州首家画廊,在1998年加入了吃螃蟹的行列。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华艺廊俨然已经成为广州文化的一张名片,它的“脾性”也越来越粤式了……

  初次见到张向东,他的“拽”让笔者印象深刻。很难想象,在这个庄严的两层建筑里,是这样一位画廊主在主持着。“在广州,华艺廊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口气之大,让旁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岂能成为荣誉?”他抨击文化部在全国推行的“诚信画廊授牌”活动。让人不禁好奇,华艺廊如何得以在广州生存十几年?

  1998年,广东的画廊业一片空白,在“广州嘉德”董事长李亦非的提携下,华艺廊正式创建。200万的投入,华艺廊显露雏形。华艺廊既是拍卖行的衍生品,也是广东第一家画廊,在没有参照范本、艺术市场不明晰的情况下,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华艺廊在97金融海啸后,经济市场还在复苏期就毅然入市。成立至今,华艺廊走过了14个春秋,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欧洲债券危机。张向东作为华艺廊的创始人和掌门人,带领华艺廊冲锋陷阵,一步步打破大形势下的困境,风生水起。从王肇民、李宗津、靳尚谊等的经典系列;到杨之光、方楚雄、许钦松等岭南名家系列;再到沈勤、江宏伟、陈曦的个案研究系列。张向东讲过一句:“坚持就是胜利。”这是他在艺术江湖混迹多年的感慨和领悟,正是这一信念支撑他走过一个又一个的低谷。

  华艺廊一向行事低调,除了办展览,至今未参加艺博会。业内对华艺廊的了解更多是跟“广州嘉德”挂钩,与“广州嘉德”共事一处本就让业界猜测颇多。2007年至2010年,位于北京南新仓出现的“新北京画廊”如疾风骤雨一般在当代艺术圈内创下响当当的名声,其背后出资人就是华艺廊。在“广州嘉德”更名“华艺国际”、张向东兼任华艺国际副总裁之后,两者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

  拥有“广州嘉德”作为后盾,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藏家资源上的强大优势,让华艺廊有了较高的起点。即使坐拥大靠山,华艺廊在开始阶段也没有像同样具有厚实背景的阿拉里奥画廊那样选择跟张晓刚(微博)这样的大牌艺术家合作来吸引业界的眼球,而是另辟蹊径,寻找艺术圈的潜力股。号称“世界最大”的韩国阿拉里奥画廊在2005年末正式进军中国之时就表现出极大的野心——将王广义、隋建国等中国当代艺术巨头收入门下,但这种运作模式在中国似乎不吃香——6年的发展,几经换将,由推中国的超级大腕到挖掘年轻艺术家,方向的转移,不仅说明了画廊在中国的生存之道,也从旁证明了华艺廊前瞻性的眼光和自信。

  二、高调与低调的演绎

  谈起水彩大师王肇民,张向东就像打了“鸡血”一般激动不已。王肇民个展从筹备到展览费时一年多,成功挖掘和提升了王肇民的潜在价值。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不仅举办了“百年王肇民”专题展,还举行了高规格的研讨会,对王肇民进行文献式的梳理,重新定义其历史价值,吸引了首都艺术界及收藏界的目光,华艺廊的强劲风头一时无二。如果仅仅是一时的虚荣,在张向东看来只是过眼云烟,让他一直惦记着的是王肇民给华艺廊和他个人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王肇民是华艺廊在转型期的选择,在这个展览之前,华艺廊经历了低谷期,正在寻求出路,而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让华艺廊看到了希望,也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此后华艺廊经营之下的艺术家,大都以专题展的模式进行运作,基本都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重要展馆举办展览,这些高规格的展览完美演绎了学术与市场的结合,让华艺廊在业界越来越有底气。

  对张向东而言,只有不想做的展览,没有做不到的展览。华艺廊一年的展览不多,但是经典之作不在少数,都能在艺术圈掀起一股热议。王肇民(1908—2003)这位岭南画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是广州画廊竞相争夺的明珠。华艺廊拿下这个项目所克服的阻力和付出的精力可想而知,仅洽谈阶段就耗时近一年。家属对王肇民的作品十分珍视,对画廊的选择也相当谨慎。张向东使出浑身解数,对其家属“软磨硬泡”,吃饭、聊天,渐渐变成朋友。在此期间,张向东可谓下了一番功夫,不仅深入研读王肇民的相关作品和文章,对王肇民生前的生活作息和人品也了如指掌。逐渐,张向东越来越认同王肇民,“王肇民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是工作,还包括我整个生活,他是我做画廊这么多年极其崇拜的一个艺术家”。张向东认为,王肇民的作品已经超越了画种,达到了极致,但他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老者,少有人知。这更加坚定了具有侠义精神的张向东推王肇民的决心,“我不期望靠他挣大钱,但我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他。”但家属迟迟未能给出明确的答复,无计可施之下,张向东撂下狠话:“除了我张向东没有第二个人适合做王肇民。”正是这种“舍我其谁”的决心,张向东拿下了王肇民这个项目。王肇民生前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均举办过展览,如何突围,成了华艺廊的当务之急。“我们从点到面,从面到点,从实践到展览到市场对王肇民进行了重新发现和全方位的梳理和定位。”通过这样立体的展览,王肇明的价值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彻彻底底地征服了藏家和观众。在张向东看来,从事画廊业多年,最大的骄傲,就是能够推广像王肇民这样的画家。

  三、面包与牛奶的寻觅

  画廊的好坏、持久性跟画廊主有很大关系,作为画廊的灵魂人物,是关键中的关键。张向东出生于60年代,经历了80年代文化思潮的洗礼,由文艺青年变为商人,他的文化理想一直没变,一直在探寻商人和文人身份的平衡点。如果把商业经营喻为解决温饱的面包,那么学术就是增加营养的牛奶。他对华艺廊的要求是做一个有理想的画廊,终极目标是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由广州华艺广告公司的老总,出任华艺廊掌门人,除了要有独到的眼光外,还要有足够的魄力。张向东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专业出身,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在拍卖公司的工作经历,在艺术市场里闯荡着。因为华艺廊与拍卖公司的历史渊源,华艺廊早期的经营模式跟拍卖公司非常相似,仅充当过手的角色,这导致华艺廊没有什么“资本”。他在近几年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到了2003年才稍微有点概念,发现犯了巨大的错误”。张向东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一路走来的辛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现在中国艺术市场不稳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混淆,在张向东的眼里,中国的艺术市场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华艺廊一直寻求答案,一直在探寻更多元化的展览模式。张向东希望华艺廊做的每一个展览都能经历时间的考验。他坦言:“现在画廊面临的是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回到基础,踏踏实实地做展览才是发展之道。粗糙的展览不仅不会带来利益,也不会带来荣誉。”张向东渐渐地领悟到,最好的艺术品实现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最具商业价值的一定是最好的艺术品。学术到市场,不是天然的使命,两者最好的结合点就是由作品说话。打造一间顶尖画廊的难度不亚于进军世界500强企业的难度。画廊本是艺术家的经纪人,充当好这个角色,即可体面地经营下去,但华艺廊抱有更大的“野心”——承担推广学术的重担,“我希望华艺廊是一个有责任、有理想的艺术机构,所做的推广和艺术活动,产生的效果、作用跟美术馆一致”。

  从举办第一个展览开始,华艺廊就有意识地为每一次展览出版图录和画册,直到现在华艺廊已有近百本自己的出版物,形成系列的《华艺廊丛书》。这些画册是展览的宣传资料,也体现了华艺廊对藏家负责的态度——作品传承有序,更是华艺廊希望名垂千古的“证据”。张向东认为,收藏是文化的潜移默化,不是一次性的文化消费,藏家在这个过程中应有额外的收获;此外,这些资料不仅是艺术家个案研究的一部分,也可作为一种文献资料供研究者参考。

  经过十几年的积淀,华艺廊俨然变成了一个品牌,很多艺术家都喜欢与跟华艺廊合作——只要华艺廊办的展览就是有影响力的展览,就是能挣钱的展览。这个效应,让华艺廊争取资源时更有优势,也更能保证展览的高质量。对于外界赋予的荣耀,张向东仅是轻描淡写,现在,他只希望华艺廊回到最初,踏踏实实做展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