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锦瑟画廊的坚守
撰文:陈 颖 by Emma Chen
1月的西南依然被雾气围绕。当我们坐上从成都到重庆的动车后,列车便不停地在层峦叠嶂中穿行着,手机信号也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对于这些甚至穿插到闹市中心的迂回崎岖的山路,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据说重庆是交通成本最高的城市,千百年来人们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道重庆,但看来重庆人早已驾驭了这些岁月。
一个城市可以令人一再探访,当然因为她本身拥有某些特质,可以让人步步发掘,反复回味。重庆这座仿佛腾空而起的城市,也许正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冬天造访重庆,并不能体验传说中火炉般极端的燥热,但从当代诗人的形容中,“燥热”的工业气息似乎从内而外渗透了这个城市:“在那些错综复杂的黑暗小巷和险要的石砌阶梯的曲折里,这城市塞满了咳嗽的空气、抽筋的金属、喧嚣的潮湿,重叠、挤压,喘着粗气。”
重庆是中国内陆地区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早兴起近现代工业的城市,并以重工业为主。和毗邻商业、人文色彩浓厚,以休闲著称的成都相比,重庆确实显得沉厚。
重庆唯一缺的是艺术经纪人
说起重庆的当代艺术,从野草画展到伤痕艺术、乡土绘画的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从偏离学院写实传统、具有前卫意识的创作力量,像张晓刚(微博)、叶永青、王毅、杨述、忻海州等人,到90年代初期的何森(微博)、陈文波、杜峡、赵能智,直到今天的陈可和熊宇等等,这些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响当当的关键词和关键人物,都与坐落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这块当代艺术的策源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重庆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这个事实,似乎仅限于中国当代艺术圈內人知道,直到今天,当说起四川美院甚至还会有外地人感到错愕:“川美原来在重庆,还以为在成都呢!”另外一方面,虽然川美系的艺术家在重庆的当代艺术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却似乎和重庆没有关系。
在王林看来,尽管重庆有着当代艺术的丰美场域,但当代艺术在重庆的建设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用王林的话说,重庆大量的人口都从事机械化的生产工作,文化意识薄弱,没有文化消费的习惯,也缺少参与文化活动的基础,“说到对当代艺术的关注,连媒体也是麻木的,报道甚微。”王林说道,“3000万人口的一个大城市,重庆市的美术馆却挂在四川美术学院校内,这玩笑开大了。”
王林此言,不仅道出当代艺术在重庆缺少支持和公众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艺术生态的失衡。
在重庆艺术家傅榆翔看来,虽然重庆的艺术配置不平衡、单一,艺术区也不多,但重庆的艺术家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重庆缺的不是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甚至不缺藏家,唯一缺的是艺术经纪人。在接到本刊编辑部的调查电话后,傅榆翔曾经发动艺术家朋友清点重庆主营当代艺术的画廊,随后在微博上感叹道:“数来算尽超不过4家,实在太‘汗’了。”
当代艺术市场的良性运行需要产业链基础,在重庆,链条的脱节导致了恶性循环——艺术市场的萧条、艺术家资源的流失,王林认为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在重庆的经营相当困难,具有“现在时”意识的藏家作为市场的核心,也都是重庆的薄弱环节,而他一再提到今年年初前往参加洛杉矶艺博会的锦瑟画廊。早从1999年的“视网99艺术作品展”开始,王林就一直是锦瑟画廊不遗余力的支持者,“我一直支持锦瑟,是希望它能够坚持下来,城市需要这些东西。”
锦瑟画廊原来位于重庆朝天门码头,2010年7月19日,长江、嘉陵江迎来当年最大洪水,尽管提前接到了通知,但也敌不过一晚涨高8米的洪水水位,锦瑟画廊负责人张琪告诉笔者:“当时画廊被淹,我们只能第一时间抢救画作,但大量出版物都被淹没了,后来以吨计算卖掉了,我们心痛得不得了。”洪水过后,锦瑟画廊临时搬进了重庆渝北的一个小区内。
白手起家
作为重庆本土最早的一批现当代艺术商业机构,锦瑟画廊的创办人张琪两姐妹早期从事的是广告行业,姐妹俩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对艺术一直有着一颗执着追求的心。1997年,她们在机缘之下赞助了由王林策划的“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同时也看到了当代艺术在重庆的可能性。次年,她们通过“以画养画”的方式,开始策划艺术展览,凭着对艺术单纯的热爱,锦瑟画廊由此开始了在重庆的坚持。“当时做一个展览的花费并不少,印一本画册也差不多都要5、6万,我们有5家卖仿真、复制的作品和烧陶的店铺,用以支持这些艺术展览、活动和收藏等。”张琪认为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背景,画廊所谓的模式和定位,都是十几年来摸索和思考的沉淀,“严格来说,我们是白手起家慢慢做到现在。”
在90年代末的重庆,毋庸说赞助当代艺术,民众对其的认知也十分有限,但经过张琪的游说,锦瑟的展览除了自己的商业支持,也能获得其他企业的赞助,也在房地产场地做过展览。“当时的画展也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赞助也都很纯粹,因为画展基本不可能实现销售。”张琪坦言,画廊早期做的展览一张都没卖出,卖掉第一张画是在2002年——锦瑟画廊创建的第三年。
1999年到2000年间,锦瑟画廊最重要的两个展览——一个是“视网99艺术作品展”,一个是锦瑟协办的“失语——观念艺术展”,几乎开了重庆当代艺术展的先河,尤其是“失语”展在当年的重庆,如此集中、专门的观念艺术展还是首次。然而作为一家画廊而言,“观念艺术”毫无市场,只能纯粹作为其打造学术品牌的动作。策展人王林的介入和推动,让这个重庆土生土长的当代艺术画廊在早期并不是以商业机构的身份出现,但锦瑟当时颇为前卫的举措,凝聚了重庆一批新生的力量。
转战贵阳 提高利润空间
13年来,锦瑟画廊前后代理经营过近180位艺术家的作品,藏品中也包括罗中立、庞茂琨(微博)等川派知名艺术家,但在近年的上海艺博会上,锦瑟画廊曾经清一色地带去贵州“城市零件”艺术群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对此,张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贵州与重庆的年轻艺术家相比,川美的作品要乖巧些,属于学院派,而贵州的作品更荒诞,这是新的艺术视角。”但王林则认为锦瑟画廊之所以主推贵州画家,主要是川美画家要价太高,导致画廊赢利空间受限。
张琪和贵阳艺术家群体的认识,是在2003年的首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上,当年管郁达带去几位贵州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而锦瑟带去了王林策划的“青春就是权利”。管郁达形容张琪是“典型的重庆女子,不但美丽可人,而且豪放与婉约兼备”,他们一见如故,管郁达说:“记得当时大家在淮海路的酒吧疯了一晚上,还相约一块去看了崔健的露天演唱会。”此后他们经常有往来。
较于重庆的当代艺术生态,贵阳则更为匮乏,作为贵阳美协主席的董重一直是这个团体的中坚力量和活跃分子,2007年,由于董重的关系,锦瑟画廊与“城市零件”开始合作第一个展览——“来自避暑之都的当代艺术作品展”。展览于9月份举行,重庆还处在燥热之中,贵阳的夏天却特别凉快,策展人王林便以“避暑”来命名画展。联展之后,锦瑟开始为这个群体中的艺术家策划个展,最开始是王荣植,然后是董重、夏炎、石罴,后来也与李剑锋建立起签约关系。随后,“城市零件”随着锦瑟画廊出席了上海、杭州等艺博会,也辗转推荐给了藏家。
张琪认为,锦瑟画廊经过这么多年在重庆的扎根和向外推广,经验告诉她优势在于发现新艺术家,这个“新”并不单指年轻艺术家,甚至可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术家,他们可能画了一辈子的画,也并没被人发掘,多年的学术展览经验,锦瑟具备了对其重新进行定位和推广的能力。这当中,张琪提到了贵阳艺术家董克俊。董克俊是贵阳最早的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张琪认为他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并不属于风口浪尖的艺术人物,锦瑟不遗余力地把他的作品推到藏家手里,是希望能带给藏家有利润空间的作品。2008到2009年间,锦瑟分别位于重庆和上海举行了董克俊的个展,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经营画廊拿出做实业的态度
从2000年左右开始,四川美术学院涌现出了一批才华卓越的70后艺术家,包括陈可、曹静萍、高瑀、熊宇、韦嘉等,他们的早期作品,包括手稿也曾经被锦瑟所收藏,但张琪遗憾地告诉笔者这些藏品都流走了。“比如当时有一个新加坡的藏家,在重庆生活了一段时间,很喜欢来画廊看画,看了一两年决定要下手,那时我刚好跟陈可买了一批画,我见那人喜欢我就卖了,才几千块钱,我都觉得人家已经很不容易了,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几十万。所以2006年以后我们就改变思路,必须每一个艺术家都留一些作品作为藏品。”
用锦瑟画廊的市场总监羊杰的话说,任何一个品牌企业总要经历试错的阶段,但一定要回过头反思事情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和大多数画廊主不同的是,看起来谦厚的羊杰身上有着理科人特有的沉着。曾经在大型连锁企业任过高管的羊杰,由于妻子张琪经营画廊的缘故,早期虽然并没有真正参与经营,但也常有耳闻,他感到画廊的经营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理念。凭着一股热情经营画廊的张琪,在早年并没有过多衡量支出与收入的关系,甚至为了艺术盲目地付出,一些没有回报的展览,自己没有钱也要去找赞助,或者和哪个艺术家关系好,一冲动也给他做了展览。
对此羊杰认为是管理上出了问题,“我认可艺术家的选择可以是感性的,但是画廊的管理一定是要做计划。其实锦瑟的手头一直都并不宽裕,资金流有时甚至非常紧张,但我们不管是卖牛卖马,都得支付给艺术家,因此我们必须谨慎,不然也不可能生存那么长时间。”
2007年开始,羊杰辞去了工作,全心帮助妻子打理画廊。合作初期,夫妻两常常产生冲突和碰撞,羊杰会考虑展览的风险和回报,但张琪则会认为有些展览非做不可。但正是这种摩擦引起了不断的思考。“我们开始总结哪些艺术家是对的,哪些是有失误的,经过分析之后就更清晰了各种预算,由此减少损失。”
锦瑟开始按着企业的标准,制定了各种规范,经营模式走向了原则化。“推艺术家时我们一定会留作品,也有些事情很烦琐,但是又不得不做,包括与艺术家签合同、梳理每一个合作艺术家的脉络,每一个艺术家的资料都是非常清晰的,具体哪一张画去到哪个藏家手里我们都有档案,特别是我们代理的艺术家,我们会整理清楚,让他知道每一张作品的流向。”羊杰所列举的这些工作,其实都是画廊的基础性工作,他相信这些工作只要一直坚持,对锦瑟画廊也好,甚至对这个行业也好,未来一定是有意义的。他说,中国画廊业要形成气侯,必须要拿出做实业的态度。
在很多人的眼中,张琪和羊杰这对夫妻档正是文艺女青年和理科男的结合,一个有着对艺术敏锐而感性的目光,一个有着企业管理者冷静而理性的思维,互补的个性完美地诠释了一家画廊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重庆还是有希望的
2000年开始,张琪每年都带着锦瑟画廊参加国内大大小小的艺博会,虽然直到2004年才开始在艺博会上产生销售。经过多年尝试之后,他们开始了对艺博会进行筛选和评估。2012年对于锦瑟来讲将是突破性的一年,年初当笔者在重庆见到张琪之时,她正准备带着锦瑟画廊参加洛杉矶艺博会,“今年会尝试参加国外的艺博会,风险将更大,但是就是想试一下,看看在洛杉矶我们能不能成功,如何和我们的客户接轨,这些都是需要尝试的,这个尝试有风险,但是我们也会平衡。”
今年,他们也将把锦瑟开到台湾去,但是对于在本土已经培养了十几年的市场的重庆,他们的态度非常坚决:“虽然现在我们80%的藏家都是外地的,但我们做的展览大部分都是是希望给本地人看的,我们希望本地的市场能够慢慢起来。”在锦瑟的眼中,川美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涌现,地处重庆的锦瑟画廊更有利于利用这个平台,“重庆这块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将来很有希望,所以我们一直不离开,无论怎样,我们的总部还是在重庆。”2012年,他们计划继续发掘并培养以四川美院为主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宣传并推广川美师生的杰出作品,也计划同北京、上海、台湾、广州等地区的画廊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提高川美年轻艺术家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锦瑟画廊打造成为国际化的、专业的画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