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文物鉴定不能愚民

曾在一些报纸的字里行间,见到如此报道:某些人士在文博会议上提议: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不要为流散在民间的出土文物做真伪鉴定,其理由是:体制内的文博专家参与民间出土文物鉴定,会助长盗贼盗墓盛行。笔者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总会在心里哑然失笑,那些提建议的老人们似乎还生活着“不知汉晋”的桃花源里;似乎还生活在封闲保守的计划经济时代。好像如今的文物鉴定,也都要有文博体系内的领导安排某某文博专家前往鉴定,某件器物才能搞清楚到底是“真”是“假”;好像文物鉴定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体制内的文博专家手中,唯有体制内的文博专家的鉴定才能一槌定音。

对于那些提建议的老人们,笔者只能以文代话大声说:你们错了,你们的思维太僵化了,你们的思辨已跟不上此起彼伏的民间收藏投资浪潮了。君不见,没有体制内的文博专家鉴定把关,民间收藏家们依然在大批量地收藏古玩文物;没有体制内的文博专家的鉴定一槌定音,各大拍卖行依然有无数估价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古玩文物被收藏投资机构及收藏大亨们一件一件拍进拍出。进入新世纪之后,古代小众的文人士大夫收藏,如今已变成大众的平民百姓收藏,更有人提出“全民收藏”的概念。

据相对权威的收藏团体、收藏机构、收藏报纸杂志统计:当代中国已有约7、8千万至上亿人口介入收藏投资队伍,即当代中国20人中间,至少已有1人介入收藏投资,说是大众收藏是绝对正确的;说已进入“全民收藏”时代,也不为过。当代轰轰烈烈的收藏投资大浪,早已成为平民百姓休闲生活的一道特殊风景线,这是“藏宝于民”理念所引发的收藏现象。

笔者以为,上文所述的那些迂腐的提建议的老人们,再想为民间收藏投资浪潮设制一道道障碍关卡,都是徒劳的,只能无功而返。因为在一个互联网已经把世界链接成一个村庄之时,再推行类似的文物鉴定愚民政策,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举例,平民百姓手中如有那么一件疑似“国宝级藏品”,如是商业性的鉴定,体制内的文博专家应该避嫌,如此不参与鉴定是对的。如仅是学术性的鉴定,体制内的文博专家就有责任、就有义务为平民百姓解疑释难,辨真伪。当然,如对于一件一般的古玩文物器物,体制内的文博专家可以可说可不说,无关紧要;对于一件新仿赝品,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亦可以置之不理,冷眼傲视。但是,如真的在民间见到一件类似的国宝一级、国宝二级、国宝三级文物,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不尽义务鉴定,那就不仅仅是责任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那就是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你的栽培了。

再说一句大白话,当一件珍贵的古玩文物,如秘藏在私人藏家手里,其仅是一件秘藏私人财富。如这件珍贵的古玩文物,在公开的社会场景里出现,其属性其实已转化为社会财富,虽然此件珍贵的古玩器物,收藏保管权暂时仍在私人手中,但终究其是属于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如体制内的文博专家,不尽义务鉴定此件类似的国宝一级、国宝二级、国宝三级文物真伪,那么其就会受到全收藏社会的遣责的。

总之,非商业性的古玩文物鉴定,体制内的文博专家懂而不说是责任问题;不懂装懂是品性问题;指鹿为马是道德问题。在一个收藏投资鉴定鉴赏知识日益普及的时代,如有人再提出施行类似的文物鉴定“愚民”策略,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