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旧警署变身为文物酒店
由旧大澳警署活化而成的大澳文物酒店,是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第一期六个项目之一。
获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二级历史建筑物、已建成110周年的旧大澳警署,透过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以活化再利用的方式添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用途,华丽化身“大澳文物酒店”,并于今年3月下旬正式开业。
在港式思维中,老旧建筑并非负资产,却多是“传世之作”。它们或带着历史的笑容,或带着历史的愁容,决不会被轻易推倒淡忘。正是这种珍视,让老建筑连同旧时光一起渗入了港人的血液中,穿透回望时的障碍,在城市成长中时时照亮自己。
警署的昔日生活仍然在活化后的空间里跳跃
大澳当地有一句俗话,叫做“行斜路,上警署”。因为大家觉得,直接说去警署报案不太好,那就用“行斜路”来代替。虽然活化后的大澳文物酒店为了方便住客,依山建了一座电梯,但是绝大多数的访客,还是愿意从石仔踄街尽头的这一段斜路慢慢走上去。经过一座炮台,酒店便近在咫尺。
大澳的这座警署,原是一座水警警署,1996年改成陆警警岗,至2002年关闭。警署位于青翠的山丘上,直面南中国海,在清末海盗猖獗的时期,很多海盗和非法入境者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后来中英政府海防权力相交的位置也在此地。
因此正对海面的坡道上那一盏探照灯,是和警署主楼一同在1902年建成的。现在酒店每一间房间的窗,都留存这原来厚重的防弹钢板,正是这段历史的佐证。有一扇面山的钢板上留有9个弹孔,是何时因何事留下的,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除了海盗之外,大澳的治安一直都很好,所以这个警署除了维持治安,也会做一些文字工作。比如当地居民的出生、结婚、死亡等等证明都是在这里办理。
“水警不单跟村民很有感情,警员之间也像家人一样。”这是驻守大澳的水警和村民们的共同回忆。曾在1964-1969年驻守水警汪志雄就说,“一般大澳村民都很喜欢水警,认为水警很淳朴,有什么事情都会找我们帮忙,我们也很乐意主动帮助他们。”———走进酒店一楼最南端、由以前的报案室和临时囚室改建的“文物探知中心”,在M INI LIBRARY随意翻阅,可以读到很多此类的信息。点播一部纪录片,看看由英国摄影师兰姨拍摄的、关于水警工作和生活的照片,点点旧情如是跃然眼前,恍惚间就像切换到了港片中的画面,仿佛身在其中。
活化工程根据《布拉宪章》保育准则进行
旧大澳警署是一座中西合璧、具有典型殖民地风格的建筑。大澳文物酒店媒介公关邬庭欣介绍说,整个的活化工程是根据具有权威性的《布拉宪章》保育准则来进行,于改动建筑前先行制定保护计划,反复探讨大澳警署对过去、现在或将来世代在美学、历史、科学或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复修时,建筑师为了平衡历史和酒店的功能,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保育建筑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妥善保留了楼高两层的主楼、屋外的附属建筑及泥封已久的地堡、大炮、看守塔等。而中式瓦屋顶、木制平开窗、花岗岩石阶、法式落地双扇玻璃门、精致的拱形大门、壁炉及主附楼之间的连桥等,无不突显20世纪初的古典风韵。
除客房全部以警署官阶、大澳地标或水警轮命名外,文物探知中心也能轻易地感染到昔日的气氛。这里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一个临时囚室,每个只有3个平米大小,据说一般可以临时关六七个人,很拥挤,并且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味道很重,因此被人称为“臭格”。当然,现在留下的只有当年的一些“视觉效果”,气味已经被清洗干净了。
在主楼的中段,有一条通往楼上的楼梯。据称殖民时代等级森严,楼上住的是英籍官员,楼下是印巴籍和本地水警,楼下的警员是不能上楼的。眼下这个楼梯已经用挡板封上,因为不符合安全条例,但仍然保留。
酒店有两个看守塔,以前每天都有水警在里面站岗,随时关注海上是否有异常情况。现在则变成住客们的“观景台”。门口的旗杆也是保留了以前的那根,只是此时悬挂的是酒店的旗帜,而彼时悬挂的是英国国旗。它还有一个“气象台”的功能,如果要刮台风了,就会升一面旗提醒海上的渔民,召唤大家赶紧回航。
餐桌餐椅由港姐朱玲玲捐赠,流露旧香港情怀
活化后的大澳文物酒店楼高两层,除一间原为署长室的200呎海景套房外,另有8间海景房间,酒店顶层设有玻璃屋顶餐厅T ai OLookout。这次的修复方法属于“活化再利用”,因此加入了与旧用途相容的一些新的用途和设备。旧大澳警署本有为水警提供短时间栖息的功能,而酒店,也是市民和游客在旅途中的安身之所,只是服务对象有所不同罢了。所有的改动和加建,都是经过了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和古物咨询委员会的审批。
Tai O Lookout是整个酒店最美丽的地方。玻璃屋餐厅以前只是一个天台,是水警们用来种植紫贝天葵的。紫贝天葵是大澳地区特有的一种植物,几乎渔村里大街小巷的士多店都有卖这种酸中带点苦涩的特色饮品。但是在餐厅中,紫贝天葵用来做了鸡尾酒和蛋糕,让人对它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感觉。
尽管是加建,玻璃屋餐厅和酒店的殖民地风格如出一辙,木制餐台、屋顶的吊扇,都仿佛从那个时代的影像里直接移植出来。邬庭欣透露,这里的餐桌餐椅,全是由港姐朱玲玲原位于中环毕打街的“China Tee Club”结业之后所捐赠,流露着旧香港的情怀。同时,玻璃做屋顶和幕墙,便可以不用开那么多照明灯,最大程度地节省电力。
食客可以于悠然写意的气氛中释放,慢慢品尝大厨精心烹饪的一系列精致可口的中西菜肴,以及别具大澳风味的创新菜式。透过法式高窗眺望辽阔海景,晚上伴随漫天璀璨繁星,合着海浪柔和的拍子,感受静谧和谐的渔村风情。
文物酒店试图强化访客的文物保育意识
据了解,自3月1日至4月25日,经香港建设局批准开放给公众参观的大澳文物酒店,已接待访客近40000人。此外,酒店于3月底开业,至今9间客房的入住率平均达93%,在复活节4天长假期间,所有房间更全面出租,平日周末一房难求。
但事实上,大澳文物酒店并非一个牟利的机构。在旧大澳警署活化方案的申请中,是由香港历史文物保育建设有限公司获得了活化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的评审。该公司是黄廷方家族于2008年3月成立的非牟利机构,其董事局成员具有丰富的文物建筑保育及活化经验,曾参与多个新加坡文物保育项目,包括新加坡富丽敦酒店等。
大澳文物酒店总经理雷溢强表示,酒店致力于为大澳创造就业机会,精心设计社区参与活动、各项住宿体验及生态导赏团,是希望推广大澳之余,也能够强化访客的文物保育意识。酒店的一切经营项目在扣除成本之后,将全部拨作支持拓展大澳社区保育工作,包括保育及维修历史建筑物、推广和保护大澳的文化遗产及自然生态,并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事业。
大澳文物酒店的盈利除提供住宿、餐饮外,还来自特色纪念品、书籍和艺术品的发售与寄卖。当中包含了极具纪念价值的开幕纪念封,是为纪念旧大澳警署建成110周年,特别与香港邮政合作,邀请大澳土生土长的艺术家黄志泉以其独特笔触描绘出大澳文物酒店外观,配合一帧大澳渔村安谧宁静气氛的相片制作而成的;帆布旅行袋,捕捉了大澳渔村风光,将撒网捕鱼概念融入当中;有“出入平安”字样的锁匙扣及行李牌;将传统龙舟赛事中用到的幡旗化成为原子笔,还有太阳帽、雨伞等等。此外,黄志泉有十幅水笔及淡彩画正在T ai OLookout展出发售。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让港人找到文化归属感
香港在开埠的一个多世纪里,留下了1444幢历史建筑,既有中式的庭院、唐楼、围村,又有西式别墅、车站和办公大厦,无不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荟萃。为了不让这些老建筑破败和淘汰,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作为政府文物保育政策一系列措施的主要部分,将它们赋予了可持续的新用途再利用。因为是由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合作,并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所以称为“伙伴计划”。而旧大澳警署活化成为文物精品酒店,正是该计划第一期的六个项目之一。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龙炳颐曾公开表态,称老建筑“纪录了港人的欢与乐,见证了香江的血与火”,他评价,“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关系到香港市民怎么去看待他们居住的地方,怎么保护自己的历史,“让许多香港人从此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港府将活化计划写入关乎城市规划建设的《施政报告》当中,这一做法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看来相当难得。他指出,相比内地大规模地推倒重来,香港在旧的建筑空间上开发新的通道以满足新的使用功能,既保留了历史风貌的相关内容,又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城市建设的运营成本。香港本身建筑密集、土地资源紧张,这样做将“保育”与“开发”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另一方面,香港对百多年的历史尚且如此重视,反观中国内地,泱泱数千年的建筑遗产却常遭忽略和破坏,宋丁认为“发人深省”。他认为,这个活化计划实则不仅仅是建筑的保育,而涉及到整个城市基本区域风貌的保育,在历史人文命脉的传承方面,同样能为内地提供很多的思路。
■ 其它活化案例
前英军军火库———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新会址
位于香港金钟的前英军军火库曾是维多利亚军营的一部分,当年从这里制作出的炮弹,会用小车沿着轨道运往湾仔的军厂街装船。四栋方方正正的建筑保存完好,墙壁上还清晰可见战争期间留下的弹孔。香港政府花费近4亿港币将其活化,成为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新会址,主要用于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向公众开放,但是不会作为商业展览、私人活动的场地。
旧大埔警署——— 绿汇学苑
利用旧大埔警署附近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个拥有110年历史的一级历史建筑,被活化成为“绿汇学苑”。绿汇学苑是一个类似植物园的概念,同时增加了可持续生活、综合保育等环保理念。这里接受公众探访或露营,但是不能打扰鹭林里白鹭的生活。园内设有客房,饮食、生活等都以环保为宗旨,例如用完的水都会被储存起来用于净化植物,用自然风取代冷气等。
九龙城石屋———石屋家园
九龙城石屋是香港三级历史建筑,活化计划将在修复历史建筑的同时,融入精心设计的新设施,并添加更多绿化元素。活化之后的石屋家园,设有三间怀旧冰室,从陈设、出品等各方面营造出怀旧的风格,例如主打香港道地饮食“炭烧多士”。另外石屋家园还设有文化探知中心,重点推荐九龙城的历史文物和景点。
油麻地戏院活化
油麻地戏院是市区仅存的战前戏院,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与之毗邻的“红砖屋”,是上海街旧抽水站的工程师办公室,一级历史建筑。这两个建筑被整体活化成为新的“油麻地戏院”。只是由于历史久远,年久失修,难以恢复原貌。活化后的油麻地戏院,拥有一个有300个座位的剧院,适合作戏曲演出和相关活动之用。
中环警署——— 双年展展场
中环警署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警署之一,曾长期作为香港警察总部。在作为维持法纪与治安中心的历史使命结束后,这一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建筑群就打开来成为公众空间。2008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这里举行,昔日的警察宿舍、档案室、监狱,化身为探寻城市、建筑发展方向的展场,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目前,香港赛马会计划斥资18亿港元,将中环中区警署建筑群,改造成香港文化艺术的地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