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艺术品带来的问题
Ossian Ward在近日于Art in America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当代艺术界中作品向大尺寸发展这一让人沮丧的趋势。这篇文章探索了这样一个问题:以一系列规模更大、更好看的场景出现的艺术品只会被其宽敞而又似巨穴一般的展示空间抢去风头——Ossian Ward巧妙地将这种现象描述为“漩涡大厅效应(Turbine Hall effect)”。
尽管整篇文章构思巧妙而且周密,但我仍对它的部分内容感到不是那么满意:我认为Ossian Ward并没能真正地挖掘出这其中的风险。将艺术当作娱乐消遣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也许已经成为了一个屡见不鲜的问题,但考虑到它对Ossian Ward上述观点的中心性,它还是很值得讨论一番的。
在Ossian Ward的文章中,他引用了历史学家Hal Foster在《The Art-Architecture Complex》一书中提到的观点:“因而与旧时的优点不同…现在的大多数建筑都希望以某种方式给你——空间中的一具肉体——带来压倒性的影响以便利用空间来制服你。”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不仅仅适用于全新的、宏伟的建筑空间,它同样适用于其中的艺术。
将艺术当作娱乐消遣的问题在于它将“惊喜”元素置于了其它一切要素之上。站在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一件接一件的装置作品中,你会感到高兴和惊讶,然后迫不及待地与之拍照留念;你唯一不会做的便是对它们进行较多的思考。也许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试着去思考它——在你回家之后——但这些作品本身也不是能启发思维的。相反,它们将情感上的回应——尤其是震惊感和敬畏感——置于了理解思考之上;换句话说就是消极与积极的对抗。
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是因为作品之后的那些理念并不是特别的有意思或是充实。卡斯特·奥莱(Carsten Holler)在美术馆里安装一部“滑梯”固然是有趣的,可一旦新鲜感消失,它就不剩下什么东西可以进行回味。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关于交流的问题:规模巨大而且壮观的艺术品通常不会允许观众与它们进行相互作用。当然,你也许会说滑滑梯就是一种相互作用——从身体上来说,是的;但从思想上来说则并非如此。这样的作品里没有观点的交流,没有艺术家向观众提出的问题。身体上的互动是缺乏思维刺激因素的诱饵。正如Ossian Ward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这些规模巨大的作品就是围绕短暂的体验而搭建起来的大量的聚集物。根本没有调查或是亲近作品的机会。
当然大尺寸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差的作品。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大尺寸作品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尽管他也因此而获得了许多关注。在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用钢板创作出的让人眩晕的空间中穿行,你会特别欣赏其不断变化的色彩,并且仔细思考它们的物质性,甚至于在保安错眼的时候用手轻轻地触摸其坚硬的表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