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多变的提梁壶

  紫檀

  在琳琅满目的艺术收藏品中,提梁壶向来以“优雅的造型”和“多变的纹饰”深受藏友喜爱。

  国内提梁壶多来自海外

  去年我在法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佩胡吉(PérougES)逛古董市场,邂逅一位边喝酒边摆摊的法国老头,我们聊得很投机。他要我去他家做客,推开收藏室的门,好家伙,两座满墙博古架上全是提梁壶!青花、五彩、粉彩,中国、日本、荷兰,应有尽有。在国内收藏圈,提梁壶还没有从“瓷器类”中剥离出来另立门户,依然与形形色色的瓷器间杂在一起,或多或少淹没了提梁壶独特的美学内涵。事实上,国外艺术品收藏界之所以将提梁壶单列出来,理由非常充足——并不是所有提梁壶都是陶瓷,还有紫砂、黄铜、金银、景泰蓝等材质。当然,并不是所有带提手的壶都叫提梁壶,收藏圈内提梁的“梁”字有着严格界定,专指高出壶身一倍尺寸左右的提手,晚清人云“高悬之提手谓之梁”,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高柄提梁壶”,老派藏家简称其为“高壶”。

  从用途上分,提梁壶大致有三类——茶壶、酒壶和观赏壶,通常情况下陶瓷、紫砂提梁壶多是茶壶,银、铜等金属类为酒壶,黄金壶则为纯粹的观赏壶。17世纪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荷兰工匠还仿照提梁壶器型烧制过非常小巧的“蓝瓷提梁调料壶”,这种壶存世极少、传世更少。目前国内提梁壶收藏市场中的很大一部分精品、珍品都来自海外——要么是流散在海外的中国货,要么是欧洲的仿烧品,这两类提梁壶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侧重收藏陶瓷壶

  收藏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侧重收藏陶瓷壶。目前收藏界流行一种推崇“极品、皇家”的习气,反映到提梁壶上,便是“人人争逐金银壶”。金银提梁壶也好,御用提梁壶也罢,自然都是壶中极品,关键是这类壶本身就少,追求的人多了,价格高涨不说,往往被造假者钻了空子。其实,若论提梁壶的美学内涵,还是陶瓷为上,接触多了,会发现很少有中规中矩的陶瓷提梁壶,大部分有造型和工艺上的变化:造型有花瓣、卷叶、多棱、倭口等,工艺有堆塑、嵌胎、剔刻、镂空等,说明古人制作的时候,从工匠这个环节已经对它另眼相看了。

  二是留意“特色壶”。“特色壶”指造型异于常态的提梁壶,大多是古代极富创意的能工巧匠所为,如金镶玉、银包玉、瓷嵌铜、砂缀玉等,件件非凡品。去年年底,英国伯明翰一家很小的艺术品公司拍卖过一件“康熙五彩镂空六棱提梁壶”,这把壶最奇特的地方是双层——外六面中的每一面都有一个镂空“花窗”,透过“花窗”可以看到里面一层。这把匠心独运的“烫酒壶”如果不是缺少了壶盖,成交价会超过百万英镑。

  三要提防“文革瓷”提梁壶。近期艺术品市场出现相当数量的“文革瓷”提梁壶,形制上基本都做成拱圆水桶型,上面提梁的一横很宽,不像“梁”倒像扁担,有的还在“扁担”上开两个椭圆孔。这些“文革瓷”提梁壶价格不贵,视器型大小,约在3000-5000元人民币之间,招得很多工薪藏友出手。但依笔者之见,这些壶全是近年赝品,“文革瓷”中确实有提梁壶,但不是真正的提梁壶,而是一种在壶口装两根“月牙形铁手柄”、盖上无钮的白瓷壶,也就是北方俗称的“茶闷子”。在那个年代里,断不会有人烧制提梁壶,各位藏友出手时还要慎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