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不便坚守陵园十余载 红军后代传父辈精神

在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有一位老人坚持在这里扫墓十几年,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是红军的后代。

他叫王建刚,如今年过半百,现在已是一头华发,不仅仅是上了岁数,王建刚的身体行动也非常不便。在烈士陵园随处可见的几十级阶梯上,王建刚一步一级上下的身影很难让人不去注意,“14年前,山上滚落下的石头砸断了腿”,祸不单行,之后不久,王建刚的右手四根手指被脱粒机打掉,导致他丧失了劳动力。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大都会自暴自弃,可是身为红军后代的王建刚似乎与生俱来就继承了父亲的红军精神,“红军入川来到通江后,我父亲参加了童子团,为红军放过哨、送过信,红军撤离时,因为父亲年龄小,便留在了本地”,王建刚回忆父亲时,脸上洋溢着骄傲。

也就是这种精神,让王建刚一直坚持着:“反正在家待着也没事可做,简单的扫地我还是会的嘛!况且我父亲就葬在这里,这样每天扫墓其实就是和他一直在一起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陵园一角

近年来,巴中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位于通江县的红军烈士陵园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是全国唯一一处红军为自已牺牲的烈士修建的陵园,安葬于此地的红军烈士达7800余人,师团职以上将领40人,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总体规划,以核心区为基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将分散在全县50余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墓迁移至烈士陵园,规划新建中轴大道、多功能接待中心、纪念馆、散葬墓群、广场雕塑、纪念平台、大城寨梯道和生态停车场等。

据王建刚回忆,当年的陵园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只有2人看守着陵园,“将红军的墓全部迁移到这里,统一管理,让他们有安息的地方,不被牛羊马踏,感觉很欣慰。”

以前扫墓王建刚根本拿不到任何费用,完全属于义务劳动,现在可以拿到政府补助的每个月一百多元,虽然不多,但是他根本不看重,“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有钱没钱都会做,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让大家能记住革命先烈。”

在现场,记者看到,虽然时值周末,但是这里的工人为了陵园能在今年5月1日正式开园,正加班加点地全力工作。相信这里像王建刚的人一定不少,因为从小就在充满红色氛围的地方长大,身体里已经让红军精神得以延续,也会继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