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质博物馆的80年漫游纪
□撰文/刘见华
2012年4月8日,长沙杉木冲路。湖南“三馆一中心”所在。
车流少,人气尚零落。其间湖南地质博物馆新馆,被称像“岩石从大地破土而出”。同时它也被认为是全国省级地质博物馆面积最大的一个。此前,它已在长沙上黎家坡和小林子冲搬过两次家,以80年的历史存在,见证了湖南最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
尽管有这这这,那那那的遗憾,它还是想做得更好一点。
在这个希望有“更好政策”的时代里。
标本陈列储藏室。时间:1932-1957年;地点:长沙上黎家坡巷;展品:矿石和古生物标本为主成立于民国时期湖南地质调查所的几间旧房内,1949年后被整体接管位于长沙黄兴南路商业圈内的上黎家坡是一条小巷。1949年以前的长沙城还很小,今天已是城中心的黎家坡,那时位于城南,偏僻,边缘。
1927年3月在此成立的湖南地质调查所,是湖南省第一家官办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机构。当时任职于国民政府农商部的湖南籍地质学家田奇鑴(音同“希”),经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推荐入该所任调查主任。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该所对湖南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田奇鑴则因其在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的分类基础,被称为“湖南地质开创者”。
调查所成立后的第5年,1932年,田在调查所的几间旧房内,设立了标本陈列储藏室。1949年长沙和平起义后,地质调查所被入城的解放军成立的军管会整体接管,田仍为所长。1950年,该所改组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武汉)第三地质调查所,1952年又改名为中南工业部地质局湖南办事处。
1953年,当时“小学刚毕业”的童潜明,因为“老乡是办事处员工”在大院内住了两个月,平生第一次看到地质标本的陈列室,“可能也就一两间库房,每间二三十平方米”,但他对那些矿石和古生物标本,尤其是辉锑矿,感到很新奇,“像一根根针一样呈放射状”,“或许,就是这个最初的影响让我走上了地质之路”。6年后,童以“填报的4个地质志愿中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44年以后,2003年退休时,他已经是湖南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
当时地质局这样的办事处并不是每个省都有,湖南设立了一个,是得益于民国时期地质调查所的努力,当时的湖南已完成有史以来最完整、最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正式出版的16期调查报告和4本矿产志是中国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的扛鼎之作。但也可能因此,储藏室的一些标本被搬往武汉中南地质局去了。
地质陈列室。时间:1957-1980年;地点:长沙小林子冲;展品:矿产为“主打”,晶洞是“镇馆之宝”
那时征集标本“不用花钱”,大量的矿石可以一车车往回运;省长组织一拨拨代表来参观,成为史上“辉煌期”
1957年,这个储藏室变身为地质陈列室,地址也从上黎家坡迁到胜利路(今小林子冲路)。原湖南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刘永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于东北地质学院(现属吉林大学)毕业后就来湖南地质系统工作,他记忆中的陈列室“当时有四五间库房,仅2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还是兼职”。因为那个时代特殊的原因,地质研究所也几经反复,“文革”时被撤销,研究人员都“下乡”或“运动”去了,只有陈列室留人看守而已。
1971年,刘永滨受命再次恢复研究所,陈列室也在这时发展起来。之前它只相当于大学院系的标本室,按照地质系或地质学院的陈列模式,服务于专业研究人员。这个时候,它开始按照一个博物馆的标准在建设。8个展览室,有4个面向普通观众,4个面向专业研究人员。
至于当时的特色展品,刘介绍,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陈列室就把矿产作为主打,突出湖南地质特点。3个晶洞,可认为是“镇馆之宝”,即耒阳上堡的黄铁矿晶洞、锡矿山的辉锑矿晶洞和湘中的石膏矿晶洞。国际上主要对这3个晶洞评价很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在参观后赞叹,“这么精美的晶洞即使在野外也难得一见,何况是在博物馆里”。可惜的是,因为疏于维护,这三个晶洞都落上了灰尘,看不见光泽。在迁往新馆时,将黄铁矿和石膏晶洞进行了清洗,才使它们重现光彩。但辉锑矿晶洞由于保管技术不够,发生氧化,而且这种矿物很脆,一碰就碎,又无法清洗,只能拆解后送给一个职业技术学院做教学用,因此现在馆里只剩两个晶洞。记者在新馆矿物厅和晶体厅分别看到了它们,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矿物晶体生长于一个矿洞内,在展厅里很醒目。
当时的标本以本省境内为主,基本是考察时收集或是和外省交换而来。但很多标本只是进行归类,并没有登记日期和采集者,“那个年代的人不计较这些”。这个时期增加了不少省内标本,主要来自耒阳上堡、冷水江锡矿山、湘西等地。“我那时在野外考察,发现有好的标本,回来就跟陈列室的人说,那里有标本,赶快去”,刘永滨描述那时征集标本的景象,“不用花钱”,最多是雇人挖标本时出点工钱,大量的矿石之类可以一车车往回运。
1980年于桑植县芙蓉乡发现3个恐龙骨架,后经中科院鉴定,命名为芙蓉龙,它是恐龙的祖先。骨架中的另外两个存于北京,1个留在湖南,在如今新馆的古生物厅里可以看到它。除此之外,记者在新馆中也发现不少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收集的化石展品,都是陈列室时期的“遗物”。
地质陈列室“名声在外”,当时的省长来参观过。后来,在各地区代表来省里开会时,还把参观该馆作为一个会议内容。当然,刘永滨解释,也是因为那时这种陈列馆(博物馆)太少,长沙仅有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微博)),地质陈列室让大家感觉很新鲜。但就藏品的拥有量来说,除了国家馆,当时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中的确没有超过这个陈列室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征集部副部长曾剑奇称这一时期是博物馆的“辉煌时期”。
湖南地质博物馆“老馆”。时间:1980-2012年;地点:长沙小林子冲;展品:古生物化石作为“主打”,以芙蓉龙和剑齿象化石为代表
泥泞中挣扎,博物馆做起了标本甚至珠宝生意,出租门面赚钱,自恨“不像样子”
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时,这个已经很是“辉煌”的陈列室终于有了12名老专家组成的工作人员。
但刘永滨一提到这个“老馆”,就总是摇头,说它自此20多年没有进过多少新展品。不仅如此,还做起了标本买卖。
事实上,这一时期还是增加了一些标本。记者在如今的新馆中,看到有不少1987年来自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的捐赠标本和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署名采集者的标本,都是“老馆”时期的。新馆古生物厅的第四纪剑齿象化石,是博物馆针对大型脊椎动物仅有的一件展品,也是1985年在涟源斗笠山溶洞中发现并采集的。童潜明也说自己曾将野外的标本带回博物馆。
对于标本买卖,据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此前不“识货”,曾经有外国参观者出价几百美元要购买馆里的展品,而当时馆里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人民币,他们才知道晶体的价值,于是有人转而做起晶体交易,后来一直有说法是“搞地质的首先富起来的就是这一批人”。
刘指着现小林子冲地质研究所的白色楼房说,陈列室和老馆都是在这栋楼里,在陈列室要对外开放时,增加了展品,紧挨着加建了一栋楼,与原陈列室构成一体。但到了“老馆”时代,首先因为专业馆部分参观的人不多而将其清空出租,普通馆也省去了一层楼的房间,只剩下加建的那一栋三层楼用作展馆,“实在不像样子”。
不过,造成这种局面也是因为经费很困难,工资、福利等国家拨款很少,“展厅压缩也是无奈之举”。当时的改革冲击了整个地质系统,在所谓“市场经济”的口号下,各部门都“自力更生”。野外地质队最惨,有所谓“买断工龄”之举,“给你一两万块钱,其实就是辞退”。因此,很多地质人员“下海”经商,“这是地质系统走下坡路的时期”。
而我们了解到当时一些政策背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的一段时间,进行了“地属化”改革。以前在地矿系统,都是中央划拨资金,当转型为国土资源厅系统时,中央资金很少,国土厅系统又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日子就很不好过。“像博物馆这样的科级单位只能保工资,但比地质队和环保部门还好一些,所谓政策一变动,就‘死’一批人。地质队高级工程师甚至有拣菜叶谋生的。”现博物馆征集部副部长曾剑奇说。
还有一个“花边”,是说在地质所将展厅出租、每年收几万元租金的过程里,1997年前后,著名跳水运动员熊倪也来此租大厅办服装厂。当时他已经得过冠军,地质所的人推测“可能是那一段时期成绩不太好,就想‘赚点钱’”,“但他不会做生意,亏本了。若是当时创业成功,他也许就不会再当运动员了”。
除了建门面、出租展厅外,横向接业务、搞工程等不应该在博物馆这样的单位出现的经营行为当时都做了,曾坦承,在做交易方面,除了标本,甚至珠宝买卖都搞过,“那时太艰难,什么赚钱的路子都想了”。只有到了2000年国土资源厅成立,博物馆转型为国土厅系统也已完成,2003年以后有了地方财政保证,“日子才好过了一点”。
湖南地质博物馆“新馆”。时间:2012-;地点:长沙杉木冲路,湖南省科技馆西;展品:矿物晶体为特色
布展面积是国内省级馆中最大的一个,矿物晶体来自世界各地,南岭成矿带最多
2012年4月8日,颇费一番周折后,我们终于在芙蓉南路省科技馆以西找到了像“岩石从大地破土而出”的湖南地质博物馆新馆。
正如资料介绍,它是全国省级地质博物馆中展出面积最大的一个,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壮观、气派。已临近正式开放,所有展品都已布置完毕,但各展厅大门紧闭,讲解员临时开门带我们参观,还有误以为已经开馆的观众跑进来。
早在2002年,长沙市政府已筹划出资1.4亿元建湖南地质博物馆新馆,2006年建筑方案才通过专家评审。2008年主体工程完工后,博物馆又多次派人到国内外考察,最终才于今年初完成新馆布置。
看起来,新馆大厅透明,可用日光照明;馆内空气可自然流通,不用排风扇。
相对于老馆,新馆增加了多媒体效果和场景模型。只不过,如今展厅大了,展品布置也更显稀疏。以前是陈列式,一大堆展品堆在那里,现在一般以每平方米一个标本的布局,“让每个标本充分展示它的内涵”,所以,博物馆“空间很大,打在展品的灯光很亮”。
老馆将古生物化石作为“主打”,新馆改变了这种模式,但这十年内其它省区如河南、山东等化石发现量已远超湖南。而湖南地质博物馆的化石基本上还是老馆迁来的,“没法和他们比”。湖南的矿产,尤其是有色金属排在全国前列,但“不好看”,只有矿物晶体在种类、精美度等方面是其它省级馆不能比的。新馆在造访国内很多地质博物馆后,即决定以晶体为馆藏特色。
新馆中一千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晶体是从去年才陆续收集来,1991年入湖南地质研究所工作的现博物馆征集部长李光介绍,晶体主要在长沙、桂林、郴州等交易中心购买。为什么不去原产地直接买?李解释,倒卖晶体的老板雇专人守在产地的洞口,一发现晶体马上收购,根本轮不到后来的征集者。征集过程还算顺利,那些守着各类晶体“待价而沽”的商人也乐意找博物馆这样的买家,李也笑着说,“这些商人坑不了我们,我们是识货的,一件晶体大致看一下就能估价。”
晶体多来自于南岭成矿带,也就是湖南、广东、江西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
声音
三位地质专家放谈“他馆”
□刘永滨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副所长
□童潜明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
□曾剑奇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征集部副部长
这这这,那那那的遗憾,
我们想做得更好一点
新的地质博物馆被童潜明评价为“规模、科技手段已经很先进,在内容上,以前老馆没有或不涉及的方面,新馆也有了起色”,另外,新馆也引进专业人员做研究,比如新来的古生物研究生,是湖南地质系统中(高校除外)的“唯一”。
只是,新馆的这些“起色”还很薄弱。童认为现在新馆对一亿年以前的地质史表现很清楚,但对六千万年以来的古脊椎动物尤其是700万年以来的古人类就表现很少,从恐龙灭绝到哺乳动物出现直到人类繁衍,湖南有全国甚至全球意义的发现,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革,缺少了它,也就不成系统了。在人类时代,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新馆在这方面收集的标本远远不够。
刘永滨也将“系统性”作为对新的地质博物馆最大的建议,认为现在“展品太少”。新馆有很先进的科技,但展品不够,“就是科技馆而不是博物馆了”。
同时,两位专家还指出古生物厅中的恐龙标本,“不应该弄塑料恐龙”。童潜明解释,虽然组装恐龙骨架很麻烦,成本太高,但塑料恐龙只能说是“儿童玩具”,一个地质博物馆弄了很多塑料假恐龙也太“业余”了点。他提出,新馆能否想办法从株洲弄几块骨骼,做一些骨架?
刘永滨还从一个省的博物馆体系角度建议,湖南至少要有4个基本博物馆,即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只是一个开始,将来要加入生物、天文等元素,建设自然博物馆。曾剑奇则更“彻底”地提出应该将各类博物馆合并,建一个统一的博物馆,只是馆内分不同的厅而已,合并后就归同级政府管理,而不是分属于各个部门,“国外很多博物馆就是这样做的”。
对于将来博物馆的发展,曾剑奇不是很“淡定”。他说,在国家目前的体制下,博物馆的发展主要还是看政策。地质博物馆新馆的筹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湖南省的文化工程、文化战略”,但将来是否能有好的政策与战略呢?
“国内的都不够格,美国搞自己的一套”
刘永滨总结他所认为好的地质博物馆的4个原则:时间(地球发展演化)和空间(构造运动)的结合;有分别面向普通观众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展厅;找到本馆特色;有重点展品或是“镇馆之宝”。
以这个标准来看国内的地质或自然博物馆,他认为“都不够格”,比如福建自然博物馆,“名头很大”,但不能冠为“自然”,因为展品主要是生物标本;以前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微博)还不错,但新馆只能叫“恐龙馆”。
相比之下,刘赞赏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还不错”,“至少很有特色”;峨眉山博物馆算是“相对最好的了”,虽是峨眉山地质公园的附属馆,但可以说是“国内博物馆的第一”,看了它之后“能将峨眉山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曾剑奇介绍,国外一般很少有“地质博物馆”之名,多数为自然或自然史博物馆。美国则连“地质公园”也没有,我们熟知的黄石公园,不是“地质公园”,而是直接称为“国家公园”。他还进一步说明,美国也没有加入国际地质公园的体系,“他们搞自己的一套”。
他认为东京自然博物馆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在海洋生物和火山岩展品方面占有优势。
国内的同类展馆中,曾剑奇印象最深的是河南和黑龙江的地质博物馆。河南馆虽是与国土厅“挤在一起”,它的大型脊椎动物化石如猛犸象、黄河象以及许多形态各异的恐龙蛋,都是国内其它馆不能比的。黑龙江馆则以K-T界限(介于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的界线,代表了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出现)为特色,我们国家的K-T界限标准就是以黑龙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作为国内地质博物馆的“老大”,曾剑奇眼中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不是以它的展品见长,“它所拥有的顶尖的专家群,我们很多馆都无法望其项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