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用七年打造中国关外古玩第一城

  盛世兴收藏。

  阳光4月,春色如潮。于4月14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锦州古玩文化节火爆热烈、魅力无限,让国内外各地宾朋和古玩收藏爱好者云集锦州。古玩交易场面人头攒动,收藏鉴赏气氛人山人海,专题古玩藏品展人气旺盛,累计约有15万人次参加古玩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锦州古玩文化节历经7届,各种活动场面一届比一届火爆,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扩大。这也再次印证了锦州市委、市政府及凌河区委、区政府用7年时间打造“中国关外古玩第一城”的称号,当之无愧。

  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的众多专家都表示,锦州古玩文化节如此火爆热烈,归根结底得益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发展,这是最根本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再加上锦州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古玩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以及加快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浓厚氛围,使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整体环境日益升腾,使古玩交易和鉴赏等气氛日趋红火。

  连续举办古玩文化节的这7年时间,相对于锦州厚重的2100多年历史,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白驹过隙的一瞬,但却注定要在锦州文化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锦州遗存的文物古玩,其数量之众、种类之丰,在全国首屈一指。不知不觉,中国·锦州古玩文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通过古玩交易、地摊大集、工艺品展览等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节庆活动之一。

  每届古玩文化节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古玩文化节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都离不开凌河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实干,精心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离不开锦州古玩城和市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两个承办单位的密切配合;离不开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

  历届的锦州古玩文化节,凌河区始终坚持严把质量关,力争把最高品质的文化盛宴献给锦城百姓。 7年时间,古玩文化节从形式的策划、群众的认知度、展商的认可度和市场的反馈来看,都取得显著成效,古玩文化让“锦绣之州”这一城市名片深入人心。

  尤其是今年的第七届中国·锦州古玩文化节,为给各地古玩收藏爱好者以及锦州市民献上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凌河区委、区政府精心筹备,制作了能充分展现凌河风采、渲染古玩节浓厚氛围的1万份纪念书签;并在锦州市内的公交车内悬挂宣传条幅,并利用出租车上的LED发布宣传口号;同时借助凌河区委宣传部网站、凌河区政府网站等平台,为古玩文化节开幕造势。

  本届古玩文化节还有一大特色,为满足各地收藏爱好者的需要,今年首次将地摊大集时间延长至文化节的前10天和后5天,即活动累计时间为18天。凌河区出动200名执法人员维护现场秩序,为古玩节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还营造了各种喜迎文化节的环境,让各地观众参与古玩文化节的氛围更加浓郁。

  第七届中国·锦州古玩文化节迎来了文化盛宴,其规模、规格再创历史新高:总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的展厅、1.2万个古玩大集地摊展位、90个国外回流古玩展位、1万余家参展客商、15万余境内外古玩收藏爱好者……仅仅几个数字远不能描述现场的火热气氛,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由古玩文化而引发的激情与热情,以致吸引东北、华北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国内参展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典和日本等国外参展商纷至沓来,助热这场文化盛宴。

  众多参展商和古玩收藏爱好者对本届文化节的评价也很高。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古玩节档次更高、层次更深,既有公益性、大众性又极具个性特色。大连、赤峰、秦皇岛等省内外各市都是“组团”来锦,一名来自秦皇岛市的资深参展商兴奋地介绍说,自己能一边感受古玩历久弥新的魅力,还能一边体验“淘宝”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与其说这是一次打开历史记忆的体验,不如说是对古玩文化丰富内涵的又一次深入了解,并希望锦州古玩文化快步走向国际舞台。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带来了古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为锦州积极推动古玩艺术品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中国·锦州古玩文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7届,锦州市及凌河区更将它作为锦州传播城市信息、推介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城市经济的盛大展台,不仅为锦州积累了大量的古玩业的鉴赏人才,形成了10余万人的收藏队伍和万余人参与经营的庞大的古玩交易市场,还使锦州“关外古玩第一城”的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锦州市也将借助2013年即将举办的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等契机,把锦州“关外古玩第一城”的品牌和名片打造得更加灿烂!

  程 旭/本报记者/张继锋/宁 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