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画《八十七神仙卷》回归历险记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画家。他早年留学法国,素描和油画极为出色,归国后以改良“中国画”为出发点,从事中国画的创作。他的国画题材广泛,不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大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因而其作品有很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特色。他不仅爱画千里马,而且能识“千里马”。1929年,徐悲鸿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当时,年过花甲的齐白石,虽然绘画技巧独具一格,终因木匠出身,既无文凭,又没有漂洋过海镀过金,因此,不受当时人看重。徐悲鸿不顾学院内各种势力阻拦,曾两次请齐白石“出山”来校当教授,两次都被齐白石婉言谢绝。刘备三请诸葛亮,徐悲鸿也三请齐白石。后来成了画坛伯乐识千里马的典范。
徐悲鸿的马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强烈感情,并将这种感情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表现出来。正如他的一句至理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对书画收藏也乐此不疲,为了使国宝回到祖国的怀抱,徐先生常常倾其所有,不计个人得失。据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回忆,徐悲鸿在世时珍藏了一幅名画《八十七神仙卷》,因为这幅画画了八十七位神仙,其中,神女尤多。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宗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张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这幅名画在传了八百多年后流落海外,杳无音讯,国画家们常常引为憾事。如此国宝流入他人之手,真是国家不幸,子孙不贤啊!
1936年,徐悲鸿在香港办画展,经人引见认识了一们收藏家德籍夫人。有一天,德籍夫人邀请徐悲鸿参观她的收藏字画,一共抬出四箱。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眼睛陡然一亮,他伸出去的手兴奋得有些发抖。原来,这是流失多年无觅处的国宝。徐悲鸿喊道:“下面的画我都不看了,我只要看这一幅。”德籍夫人索价一万元,真诚坦白的徐悲鸿说:“不贵,不贵。”然而,摸摸身上,倾囊而出也凑不齐这笔巨款。最后徐悲鸿答应愿加上自己七幅画,交易算办成了。德籍夫人说,她从来没有见过徐先生这样的买主,一般买主都是贬低货物价值,而决不会如实说出货的价值。徐悲鸿渭然叹曰:“货卖予识家,主叫识货。这八十七神仙图,乃我国唐宋白描人物真迹,世间无双,故谓国宝。你看每个人手肃穆有神,神女美而不妖,美而端庄肃穆,表现了“朝元”行列进行的庄严气氛特别是靠左边的那个老头,神采奕奕,右手托一透明玉盘,盘上放着宝石珊瑚一类的东西……。每一根线都那样有力,仿佛有一种节奏,什么节奏呢?美的节奏啊!”经这第一说,德籍夫人方知藏画这珍贵,不过已成交了,就让它回到它的国家去吧,何况徐先生一片赤子之心,听了这一番话的人谁不为之动容呢?
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历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徐悲鸿在《八十七神仙卷》上加了印,印上四个字:“悲鸿生命”。
1942年,徐悲鸿在云南大学任教,有一次躲警报钻防空洞。待警报解除后,回到画室,发现有人砸开箱柜,偷走了《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眼前一黑,差点摔倒在地。三天三夜警察局找查不出,徐悲鸿心急如焚,终于卧病在床。他想:好不容易找回来的国宝,今在何人之手?以后又将落于何方呢?
事隔多年,有一位姓刘的军人告诉徐悲鸿,说他见到过《八十七神仙卷》,只是要二十万巨款才能赎回。徐悲鸿一听,是一喜一忧,喜的是爱手尚在,虽被“绑票”;忧的是“绑票”要价太高,二十万现款到那里去凑?但终于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他奔走告贷,熟人老友皆知此举乃赎的是国宝,赎的乃是“悲鸿生命”,无不解囊相助。最后凑齐二十万。刘军人又说变了卦,要再凑十幅徐悲鸿的亲笔画。悲鸿明知敲诈,然爱国宝心切,又交了十幅画,这才算又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八十七神仙卷》。悲鸿手棒神仙图,泪水模糊,是喜又是忧,见八十七位神仙依在,神女无恙,依旧那样安祥,那样肃穆,那样美。这时徐悲鸿自己仿佛又获得了一次生命。他情不自禁地作了一首诗:“得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伴侣尽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得金丹凡骨安。”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它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徐悲鸿与世长辞后,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将此国宝赠送给国家博物馆(微博),留给了万代子孙。该画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作为镇馆之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