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K11艺术村赏身体之外的记忆

  长江商报消息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寓言,也是一个关于记忆的预言。在记忆的世界里,个人、集体,科学、人文,严谨、浪漫,过去、未来……全都是每个参与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不管怎样,记忆总是与人相关,但今天,这种共识开始受到挑战,比如在k11艺术村中这群艺术家所做的那样,也许,“记忆存在于身体之外。”

  记忆一旦脱离了肉体的凭依,将以何种形式存在?

  曾有一个传言:一条信息只要被重复记忆72次就永远不会忘,但实际上,这种重复记忆过程只不过是能记得更久而已。被遗忘的知识并没有消失,而是储存在了脑海深处,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潜意识暗示就能调阅。

  文学、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等形态都可能成为记忆的载体,自诞生之日,它们就脱离创作者的记忆系统而存在,用于启发那些被潜意识掩盖的欲望与思想。对于被遗忘的揭示与对于被掩盖的彰显,艺术家对于记忆存在于身体之外所呈现的第一种形态。

  是否有超越时间限制的记忆呢?

  艺术家突破自我绘画、雕塑技能,往往被看做是对以往的风格的自我反叛,对“纯艺术”体系的观念突破。在微观层面上,这或许被视为是对以往艺术体系中的某种习惯性的肌肉记忆的背叛。对于艺术中惯常的记忆呈现模式的颠覆与叛离是记忆的第二种形态。

  那些不依赖身体而存在的记忆、超越于身体之外的记忆是否存在?

  电影、电视中,人们利用不断进化的技术打造出一个植根于现有的物质世界又与其并行存在的新世界。大幕背后的世界科幻而真实为我们 “描绘”的经验,和我们通过互联网、虚拟社区、微博等所获得的现实存在经验一起,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成记忆的新的可能。而这次展览呈现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各自对于“记忆”中各种多元化的自命题的独特呈现。

  3月24日武汉K11艺术村“记忆存在于身体之外”当代艺术联展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10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分别运用了多媒体影像、油画、摄影、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对“记忆”这个有趣的话题进行了多样性的解读。

  位于常青花园中心地带的K11艺术村此次将绘画、装置、摄影和影像艺术引入社区,现代派外墙映衬在精致园艺生活区内,自然、文艺气质浓烈。开幕当日不断有周边居民来探。从这个角度上说,艺术成了链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一座桥梁。

  实习记者 钟磬如

  蒋崇无 万径人踪灭(装置)

  蒋崇无的装置主题多取材自中国诗歌中经典文本表述的诗学意境,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他重新置换了空间和表达材料,用盐和集装箱,使得“诗境”变得陌生化。这实质上是探讨了当代艺术与传统如何重建内在联系。

  “记忆存在于身体之外”当代艺术联展

  展览时间:2012年3月24日- 5月24日

  地点: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花园中央商业街2号楼,武汉K11艺术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