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家具讲究形艺材
海岩爱玩收藏,不过在他的小说和经营的饭店里,难觅其踪迹。
15日下午,在北京昆仑饭店的岩花园走廊,海岩讲述了他与黄花梨家具的故事。
从太阳当头到日影西斜,海岩侃侃而谈,他的话里有学识,有掌故,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
人物小传
海岩,原名佀海岩,1954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因弘扬中华木作文化荣获“2009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曾创作小说《便衣民警》《永不瞑目》《玉观音》《五星大饭店》、电视连续剧《平淡生活》《河流如血》《海马歌舞厅》。
收藏十问
儿子一看我去家具店就给我发短信说,你要冷静,不要冲动
1.收藏是否有心理底价没有。唯一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借钱去收藏。
2.家里人是否支持你搞收藏
不支持,儿子一看我去家具店就给我发短信说,你要冷静,不要冲动。
3.藏品在你百年之后的归宿
肯定不会留给家人,现在还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留给社会。
4.作家身份是否为收藏带来便利
作家身份对明清家具的推广有贡献。我有一篇文章叫《满城尽带黄花梨》,是关于黄花梨的历史、知识的描述。后来,他们就找人朗诵,弄成碟,平时听。
5.是否考虑以收藏为题材创作小说
目前没有,还是得找到其他更有意思的故事,然后把这个穿插进去。
6.为何你喜欢清洗老家具
喜欢嘛,我自己用,看见来历不明的泥就要把它洗掉。
7.为何会萌发建黄花梨艺术馆的想法
我遵循王世襄先生的遗愿,他希望在明清样式的建筑里,按照古人的生活常态来陈设展品,让人们看到家具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晨昏起居的品位和情趣。
8.您的黄花梨艺术馆现在筹备得如何
现在还在装修,大概年底可以与大家见面。
9.会不会像一些藏家那样特别推崇自己的藏品
我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自己的看得太多就腻了。他们觉得孩子自己的好,我就觉得老婆别人的好嘛。
10.比较欣赏的收藏家偶像肯定是王世襄,他是最早收藏并向全世界介绍明式家具的人,而且他把收藏悉数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谈缘起独钟情于黄花梨
海岩进入收藏界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藏品以黄花梨家具为主,兼带少量字画。对此,海岩给出的解释是,自己进收藏圈时间晚,又为财力所限,就将收藏固定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在某条路上一直走,就可能比早走的人在这方面走得好。”
经过十多年把玩,海岩对黄花梨家具的评判标尺有自己的心得。海岩认为,收藏对象要有收藏价值,必须满足三项基本条件:第一,其价值被全球公认的历史超过100年;第二,属于稀缺性和不可再生资源;第三,易辨真假。海岩认为黄花梨家具符合以上三个条件:“首先,黄花梨家具在国内有着400年以上被文人、皇家追捧的历史,在世界上有160多年被收藏的历史;其次,作为野生林的黄花梨已经不存在,且生长期非常长,至少长1000年后才能再被制成家具。第三,相对于其他收藏而言,黄花梨家具的真伪容易辨认。”
>>谈鉴识新制品比古物贵
海岩收藏的黄花梨家具中,明清古物和新制品各占一半。问起为何收藏如此多新制品,海岩说“对于稀有材料来说,年代是无所谓的。”他还纠正了很多人印象中古物比新制品贵的错误观念,“新制家具现在比古物贵。新的容易成套,不存在修配问题,还可以仿最经典的款,而老的往往是民用的,形、款不好。”
于海岩看来,判断一件黄花梨家具是否为上品,要落实到“形、艺、材”三点。“形”就是款;“艺”就是做工;“材”就是材质。海岩着重强调了这三点中材质鉴识的重要性,“你收老家具是不分原料产地的,但新制黄花梨家具的材质分越南料和海南料,海南料中又以海南西部料最为贵重。”
>>谈轶事陈道明差个“黄”
在收藏圈中,海岩提得较多的就是邹静之。问及两人在一起谈论剧本创作多还是收藏多时,海岩答道:“肯定是黄花梨啊,一点剧都不聊。”海岩称,邹静之以收藏老家具为主,缺少一点新材料的知识,而他则对新材料理解更透一些。
海岩还回忆起四五年前的一件趣事。有一次,邹静之告诉他,陈道明家有一把黄花梨圈椅,建议同去看看。两人造访陈府时发现,圈椅其实是花梨的料,“陈道明问花梨与黄花梨有什么差别?我说,就差一个‘黄’字嘛,价钱也就差个两千倍吧。”
在收藏的路上,海岩也遇到过不少曲折,这其中多半是因为缺钱。海岩笑谈道,“100万的东西,我交2万定金后就失踪了。别人不断催,我就一直躲。再去拿的时候人家说,有人开300万我都没给,您怎么也要加点吧。我就跟他磨来磨去,最后人家说你这人挺无赖的。”
>>谈市场价暴跌是假新闻
年初曾有黄花梨市场价格将暴跌的传闻,对此,海岩一口咬定:“这是假新闻。长期以来,黄花梨在市场上是没有供应的。”
海岩称,这个假新闻和2009年一篇说红木家具将
暴跌的文章几乎是同种手法,“主要是为了抬金丝楠。打压完红木再打紫檀、黄花梨,然后再抬金丝楠”。海岩还认为,金丝楠量大,没有收藏价值,它在历史上也不是家具的主要用材,“有些人说故宫(微博)里最珍贵的家具是金丝楠,这是一个误导。故宫里皇帝宝座都是贴金的,这些家具的胎是楠木的。楠木性暖、吃漆,像黄花梨这样的硬木不容易吃漆。正所谓良材不雕,良材不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