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腕30年旧作重聚首

  乔雪阳 报道

  “来来来,大家合个影,多难得的!”昨天下午,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里,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招呼着张晓刚(微博),叶永青、刘虹、庞茂琨(微博)、冯斌等著名艺术家们也纷纷走过来,与藏家林明哲一同并肩站立,为了这场颇具纪念意义的展览“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的开幕,留下颇具纪念意义的合影。

  作为极有影响力的收藏家,林明哲此次搬出“家底”的珍贵收藏,当年都是以低价买入,如今价值数亿,成为业界收藏的传奇佳话,也引得诸位被他收藏过的当代艺术大腕亲自到场,“回味”自己当年的青春。

  罗中立:

  30年前“没有一丝物欲的创作”

  这次,罗中立的参展作品数量最多,有好几十幅,多数都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大巴山农民们的日常生活为素材,朴实无华,生动细腻。“都快30年了啊!如果没看到的话,有些作品单凭回忆恐怕连我也记不住了。”罗中立感叹。他告诉成都商报(微博)记者,看到当初的作品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展出,“我对藏家林先生是很感激的。”

  “我们当年这些作品之所以能令我们至今感到骄傲,是因为我们不受任何市场的影响,没有一丝物欲地在创作,所以才如此纯粹。”他诚恳地希望,年轻艺术家不要因为市场的火爆而失去对艺术的坚守与理想。

  程丛林:

  置身天地 人类的悲欢何其渺小

  “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程丛林也是当年林明哲重点收藏的对象。此次展览展出了程丛林两幅早年的巨作《迎亲的人们》《送葬的人们》。此前成都商报记者不止一次在画册和网页上见过这两幅作品,但在现场观画,感觉才真叫震撼:足有十几米长的画面,画中人物几乎是和真人比例相仿,笔触凝重,刻画入微。

  更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网上常见的画面都是这两幅作品的“节选”。实际上,程丛林是将两幅巨作“切分”成了数段,在其间加入了大片以黑夜、宇宙、苍穹等为主题的宏观场景。程丛林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就是想用这种切换,让观众体会到人类的悲欢置身于洪荒天地间时的渺小与精微。“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前卫嘛。”他笑着说。

  张晓刚:

  画在林先生这里,很放心

  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重量级人物张晓刚昨天也来到了展览现场,并且非常认真地看了很久的展览。“有时候遇到不太感兴趣的展览我也会转一圈就走,但这种展览是值得我仔细看一遍的。”他对成都商报记者说。

  当他看到自己创作于2010年的两幅大尺寸油画《天堂2号》和《天堂3号》时,显得有些吃惊。“我没想到这两幅画会在林先生这里,他肯定是通过画廊买的,不是从我手上。”回想起早期的许多作品,张晓刚坦言,因为当时没有成熟的市场和艺术品管理,不少珍贵的旧作都莫名其妙地没了影踪。“包括参加全国美展和全国青年美展的作品,被淘汰了也不退还给我,过了几年,有的出现在一些国外藏家和基金会那里,还有的我再也没有见过。”一边说,张晓刚还一边拿出手机给画拍照。“能放在他这里,艺术家是放心的,你看画面保护得非常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