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收藏真假难辨
文/王俊
一年多前某日,受朋友相邀,到京城某神秘收藏者的家里,参观其家藏古玉。从玉圭玉笏到圭璧环佩,从夏商秦汉到唐宋明清,其家藏古玉器物近千件,历代凡有点说头的东东几乎都被囊括进来了。红山玉佩,良渚玉器,战国玉车,清朝玉玺,藏品琳琅满目,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简直让你不敢相信。顺着主人的介绍,我开动愚钝的大脑稍作计算,我的天,这些藏品居然价值好几百亿元啊。出得门来,朋友问我感受,我只能诚实的回答:玉,我不懂。
真假难辨,所以不懂。古玉的真假鉴别,是个问题。我努力的看了很多网上搜索的鉴赏知识,我也很认真的听过电视上专家的鉴赏真经,但还是理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只能笼统归为经验学。以我三年理科的经验,个人的经验也许是最靠不住的。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的“金缕玉衣”事件与“假玉凳”案,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所谓专家的大旗已经被扯下了好几分。现在媒体热衷挖掘“假宝玉是怎么炼成的”,说明玉石收藏行业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境况。在这几年收藏热中升腾起来的玉石泡沫,大概会被假宝玉所击破。道理很简单,连真假都无法解决的行业,注定只能是泡沫,尽管这个泡沫会在历史上一次次重复泛起。
即使真假解决,玉石的估值,仍然让人看不懂。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无价”,既是对美玉的美誉,也是无序、无度、无标准的根源。东方玩玉,西方戴钻,其实都是珍稀天然矿合物,但钻石搞出来了克拉标准与国际报价,行业相对透明,没听多少暴富故事,却每年都有稳定增长,在中国短短时间就培育出了“钻石小鸟”、“每克拉美”、“倾城之恋”等大众耳熟能详的的品牌,而玉石现在似乎还在“赌石”阶段,没有几个大家公认放心的品牌,还只能流连在神秘阁藏。标准随意,估值弹性,透明不够,这些问题不解决,面对玉石,我们大多数的人恐怕只能说声:对不起,我不懂。
又一日,我再次受邀参观了某玉石博物馆。其馆立意高远,以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为己任,正气凛然;其藏品精美绝伦,肃穆堂皇,尤其宗教玉器,足堪顶礼膜拜。那一天,恰逢其举办清宫御玉主题收藏展,看着眼前一件件乾隆、雍正、慈禧把玩过的玉器,我只能再次说叹为观止。敬仰之余,心生疑窦:这么多件国家文物级宝玉,怎么就都收藏到了一起呢?百问不得其解,只能说“玉找有缘人”。“缘”字当头,就有些玄了。要么自己悟性太差,要么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累积的确已经到了“人类无法想象”的阶段。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只能再次喟然长叹:玉,我不懂。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