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倡议加强农村文化投入、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张艳)去年4月,素有“牡丹王子”美誉的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先生在洛阳进行牡丹写生时,意外发现了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这样一个文化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典型村落,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接下来的时间里,何水法先是受聘为该村牡丹画顾问,对该村牡丹画的经济价值与学术价值进行了调查评估,后来又两次为当地农民画家传授牡丹画技巧。半年多的调研让何水法认识到这样一个村落足以作为当代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板,值得广泛推广。

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何水法发现平乐村现有六七百名农民牡丹画家、百余名专业画家以及50多家牡丹画门店,仅2011年全村就创作牡丹画15万幅之多,实现经济收入数以千万元计。何水法认为,平乐村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离不开政府大力度的文化扶持和经济扶持,而这样一个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需要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中国大范围推广,因而他决定将“加强农村文化投入促进平衡发展”作为提案之一在今年两会提交。

何水法说,去年春天的平乐之行让他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大致的认识,而通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让他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带着这个新的认识,今年元月的第二次平乐之行让他更多地考虑到平乐模式在中国的推广问题,因为占有人口与土地最大比例的中国农村急切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符合新形势的战略思维,以实现农村文化体系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经过详尽的分析论证,何水法指出,要丰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必须尊重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文化个性,把农村的民主建设与调动农民在本土创业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利用农村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低于城市的优势,加强文化技能的培训,鼓励劳动密集型和环境和谐型的文化产业下到农村。他认为平乐村的发展模式就是尊重地区个性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代表,是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事业的成功个案,应当引为中国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事业的榜样。

何水法还在提案中列举了“加强农村文化投入促进平衡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要把“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这一指示进行细化,通过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帮扶手段和考核办法。同时,用心培育植根于农村的文化产业,如有区域特色的工艺美术流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区域等,使其能够获得市场机制下的金融和政策扶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问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198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西泠印社理事,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荣誉博士,浙江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在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山东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出版有《何水法花鸟画集》、《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何水法》等二十余部。何水法曾对两宋的花鸟画作过精深的研究,因此,他的工笔花鸟结构严谨,用笔圆润自如,设色典雅秀逸,写意则受青藤、八大之影响,因而所作写意花鸟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相映成趣。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