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熨斗王喜爱收藏青铜钟

  连续报道(2)

  南京有个“熨斗控”

  2月27日本报A13版报道了南京有一个“金陵熨斗王”曹恒达,收藏了200余只熨斗,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其实,曹先生不仅有收藏熨斗的爱好,他还收藏有不少自明清至近现代的青铜钟,总数达40余口,藏于家中自玩自赏,别有一番情趣。

  40多口青铜钟,最大45斤

  在曹先生家中的客厅里,记者看到,紧挨着墙壁,有一个自做的大木架,木架上一排排依次悬挂起来的铜钟,大部分外观显得较为沧桑,也很是吸引人的眼球。

  曹先生告诉记者,他收藏的铜钟,最大重达45斤,最小的也超过4斤。同样,30年前,他就开始收集铜钟了,当时主要是按铜的市价收购。“因为钟太重了,而铜的价格一直挺贵的,承受不了,这才改行收藏其它的铜器。”曹先生说。

  因为收藏的原因,曹先生对青铜钟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据其介绍,早在早期及夏商时期,钟就作为礼器出现了。最初的钟以木制、竹制、陶制为主,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的出现,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钟。

  曹先生向记者介绍说,他收藏的这40多口铜钟中,最大的一个是清代出产的,重达45斤;最早的是明永乐年间的;而最小的一个是民国时期的,也有4斤重。

  说到铜钟的用处,曹先生告诉记者,它不仅是乐器,还是报时器。而在一些寺庙中,一些檐廊之上也悬挂有钟,其实它并没有钟锤,而是四片金属叶子,确切地说应该叫“风铃”,它的声响可赶走想来栖息或者来周围逗留的飞鸟,以防香客烧香时,被鸟粪击中,触霉头。

  钟上图案、文字都是史料

  这么多青铜钟同集一起,轻轻拉动钟锤,铜钟便发出低沉而苍劲的响声,余音回绕在房间里,久久不愿散去。为了让记者清晰地看清钟身表面的纹路,曹先生拿出放大镜,他耐心而仔细地向记者介绍,铜钟里面有一层黝黑的物质,那并不是人工涂制的,也不是为了抗氧化而做的处理,那是经过年代积淀而成的,内行人都称之为“包浆”,能判断青铜的年代出产。

  曹先生拿起一个表面刻了“寿”字图案的铜钟,向记者介绍,一般古人会在钟的表面刻上文字和图案,多来表达祝福吉祥之意,或记时记事。因此,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为古代社会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曹先生说,这些收藏品是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只想将古文化传承下去。

  实习生 马月舟 本报记者 梅建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