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雷锋收藏者的雷锋情结
收藏“雷锋”收藏一个时代念想
历时10年收藏以雷锋为主题的书籍,兰州收藏者杨楠难舍“雷锋情结”
从“小人书”到“老日记本”,从最初的无意识到今天的刻意而为之,金城收藏者杨楠觉得自己已历时10年的以雷锋为主题的收藏行为,其实是在收藏属于他们这些20世纪60年代的人的一种精神念想。
“雷锋”值得珍藏
杨楠的收藏以期刊创刊号为主,多年来,他已经收藏了1800多种期刊创刊号。在杨楠的收藏中,以雷锋为主题的收藏品的数量算不上多,尽管从第一次淘到那本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娱材料期刊——《小舞台》已10年之久。
“这本期刊(《小舞台》)并不是创刊号,但是在朋友手中见到它时,就有一种亲切感觉,于是当即就从同样是搞收藏的朋友手中‘横刀夺爱’了。”让杨楠产生亲切感的是这本期刊的内容。从这本期刊的目录中看到,《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歌唱雷锋》等这些以雷锋为主题的内容通过弹词、沪剧、对口快板等多种文艺形式展现。
杨楠出生在1962年,他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是伴随着那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成长起来的,雷锋的名字对于杨楠而言就是如雷贯耳。从一名小学生开始每年的那个特定的日子,杨楠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去以实际行动实践学习雷锋的号召。“那时候我们有时是去马路上擦拭马路护栏,有时是去‘五保户’家帮助干家务,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参加工作。上了班后每年还是会在单位的组织下进行学雷锋活动,如上街义务为大家修自行车等。”每每回忆起这样的经历,杨楠总觉得有一种美好的滋味在其中。
在行动实践之余,杨楠和许许多多的同龄人还一起从精神上走近了雷锋——读《雷锋叔叔在哪里》、《雷锋日记》;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精神或多或少地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尽管近些年像我们以前那样(学习雷锋实践活动)淡了些,但我觉得它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子,是跨越时代的,特别是当今社会更需要雷锋精神,这也让我深感收藏‘雷锋’是值得的。”杨楠说。
雷锋精神值得提倡
“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的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要精打细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这是杨楠收藏的一本名为《雷锋》的老日记本中摘抄“雷锋日记”的一页,在这本1965年出版的封面题字“雷锋”的老日记本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日记本里所夹绘的内容都与当时的政治相关——有雷锋日记摘抄,也有以照片和连环画的形式彰显雷锋形象的。除数十篇雷锋日记摘抄之外,这个老日记本里的雷锋生前工作生活的那些照片都是署名由新华社拍摄的。
“我们都拥有过这样的日记本,也曾是我们眼中很珍贵的礼物。记得我曾有好友去参军,送别时赠送的就是这样一个日记本。”杨楠说。
“永远不忘您用毛主席的书对我的培养和教导,祝您在党的事业中永葆革命之青春。”这是杨楠收藏的《雷锋》这本老日记本扉页上的一段文字,文字的记录时间是1966年,是一位即将复员的士兵写给指导员的临别留言。
杨楠说,这样的文字凸显和记录的是一个时代。
眼下,又一个学习雷锋日即将来临,杨楠说,无论怎样,他觉得雷锋是要学习的,雷锋精神也是要提倡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