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汉代玉凳牵出造假内幕

  楚天金报(微博)讯 据《现代快报(微博)》报道 去年拍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近日被揭是江苏邳州一作坊的当代作品。记者连日暗访发现,玉器造假内幕令人心惊,不光手段已专业化,更形成了玉器贩子、鉴定专家、拍卖公司联手做局的利益链条。

  做凳者改口称没做

  邳州运河镇向阳村玉器商赵某,被曝光是“汉代玉凳”的制造者。昨日,因网上批评声音越来越大,赵某改口称:玉凳不是他做的。此前,赵某称“玉凳是他用明代的玉材组装而成,成本大概100多万元”,记者留有录音。

  调查中,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也曾表示一眼就看出“玉凳”是仿造的。但记者再次找其证实时,汪连称“不知情”,并称自己被“坑”了:因为网上多次出现他的名字,邳州当地不少人都来找他,认为他在胡乱说话。

  目前,邳州当地玉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年产值20多个亿,仿造“汉代玉凳”事件被指影响当地形象。

  墓泥做旧仿古玉器

  从事玉器生意20多年的李明(化名)透露,在邳州,很多玉雕艺人的作品都是偏向某一个门类。比如说做瓶子的,他就专门仿制瓶子。要仿制的东西原来是什么材料,他们就专门去购买一样的材料。“邳州不少艺人技术精湛,仿制的东西十分逼真,甚至能骗过一些所谓的专家。”“一件仿古玉器要形似比较容易,而要神似,做旧环节尤其重要。”李明透露,玉器做旧关键在选料,仿做旧玉的方法有熏、烤、烧、煮、炸、蚀、沁色等,使用的设备甚至有烤箱、微波炉和电炉等。

  比如,酸、碱蚀泡是做旧很常见的一种做法。各种酸碱对各种玉腐蚀程度不同,能产生去掉杂质等不同效果。玉中的杂质去除后,会做各种沁色,还会在空隙中上胶,再打磨抛光。

  “在邳州,汉代的墓葬很多,一些人会到刚挖掘的汉墓里拖些墓内的泥土来裹在玉器上,待泥土干时,用粗布抹去泥壳,留一些泥痕在玉器缝隙,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李明说。

  富人成了冤大头

  “汉代玉凳事实上就是一个玩笑,现在不少权威专家都在质疑这个事情。一件邳州作坊中出来的仿古玉凳,为什么一转眼就成了汉代的并流入拍卖市场拍出天价?”李明说,这其中的玄机就是利益驱动。“当然了,事情能演变到现在这个情况,跑老件的人,鉴定专家、拍卖公司实际上都在推波助澜。”

  李明说,从业之初,他就是跑老件起家的。所谓“跑老件”,就是在销售仿古玉器时,竭力让买家相信这是古玉器,

  “为规避风险,跑老件的人一般不会说东西是文物,而让卖家自己看。跑老件的人会给卖家很多暗示,比如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者是从邳州收来的等等。”李明透露,“现在行内,花钱请专家‘鉴假成真’、让拍卖公司拍卖,也很常见。不懂的人会以为是老件,就会出高价。当然,冤大头都是那些不懂玉器的富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