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当代艺术圈里的电影人

  刘小东与第六代电影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当代艺术圈里估计找不到第二个人了。从90年代王小帅导演的《冬春的日子》开始,他和太太喻红(微博)便介入电影,扮演一对油画家夫妇。之后陆续跟贾樟柯、侯孝贤等导演合作过,有了《三峡好人》、《东》,以及《金城小子》。而这些影片不是一般的票友,而是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奖项:《冬春的日子》获得希腊亚历山大国际青年电影节大奖,《三峡好人》获得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金城小子》斩获第4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刘小东和第六代导演之间拥有共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灵感,使他们的效果超乎想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电影是鲜活的,绘画是宁静的,两者可以互相启发、刺激,激发出无限的火花,我画画观看被画的人和物,同时摄影机在观察我和其他。于是,这段被记载的时间就是艺术。”也许,正因为他与电影的这种紧密而长久的关系,他在后期得以突破绘画作为一种传统媒介的创作瓶颈,在周遭都是装置、录像、行为、观念以及别的新媒介的喧哗中,昂首向更纵深和更开阔的天地掘进。这是刘小东获得后续艺术生命力的秘诀(欧宁)。

  《温床》VS贾樟柯《三峡好人》、《东》

  2002年年底,刘小东去三峡旅游,看到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即萌发了创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刘小东创作了第一幅关于三峡的油画作品——《三峡大移民》(200cm×800cm);2004年他在《三峡大移民》的基础上,继续关注三峡人的命运,创作了《三峡新移民》(300cm×1000cm);2005年下半年,刘小东和贾樟柯相约共赴三峡,分别创作了油画《温床》和以刘小东为主角的纪录片《东》。这是贾樟柯首次去三峡考察,即被那里的一切深深地震撼,因此拍摄了一部电影《三峡好人》。

  《入北川》、《出太湖》vs王小帅《等待》

  5·12北川地震给每一个中国人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痛。天生敏感的艺术家,这份感受更为强烈。在地震后的两周年,刘小东来到北川现场,祭拜了亡灵之后,投入了创作。他以一以贯之的对社会的现实关怀,贯穿在画作中。而刘小东和他的创作过程则成了导演王小帅的短片《等待》中的一个镜头。地震后的北川成为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交汇点。

  《金城小子》VS侯孝贤《金城小子》

  金城,是东北的一个小镇,也是刘小东的老家,以造纸厂为中心,生活着造纸厂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以及附近的农民。他17岁的时候,离开老家金城去北京读书,但每年春节他都是回家过的,探望父母以及和儿时的朋友吃喝玩乐。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改变了故乡的风景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曾经一起长大的伙伴的面容。2010年6月到10月,他在金城将他的家人、童年的朋友一一描绘在画布上,同时也用日记、速写、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下他这段时间的生活,他是画家里的导演,画笔下的人物是演员,举目观望的我们就是观众。在此期间,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跟拍刘小东的此次创作,通过影像立体地展示刘小东的金城回忆。《金城小子》,让艺术家在30年后第一次长时间的重归故里。刘小东用他的方式在我们脸上也描绘了另一双眼睛:让我们在这三个展厅里,看见他曾经的金城、伙伴、一山一水,每一个细节都繁衍开来。这不是基于记忆,而是一种洞察和体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