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琪:“合乎程序”就能随便破坏文物?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心大教堂(又称“石室”),近日为一项工程所困扰。在距离教堂北墙仅12米的保护范围内,广州三中一座5层高的教学楼正在重建。究竟学校更紧要还是古迹应优先,社会关注纷纷泛起。

学校负责人说,教学楼重建是安全需要,应市政府、市教育局要求,经过副市长批准实施重建的。相反,广州文广新局并不认同,称其没有完成申报,而广东省文物局也证实其是违法工程。重建暂时停工,而想当初如果所有部门的程序都走过,加上有上级批示同意,那么也许就可以很顺利建起来,何况教学楼涉及教育,有社会公用,理由也更加充分。

有一桩事情值得对比。2009年陈家祠周边扩建,广州四中初中部(原32中)迅速完成整体拆迁,腾出了现在的大广场,而历史上,这里本来也是陈家祠前地。最终该古迹的历史价值得到了追认和回归,民间一片欢呼。如今,石室——这座中国屈指可数的哥特式大教堂,文化价值贯通中西,却面临着尴尬。“文革”期间其后花园已被占成了教学楼,如今还要眼睁睁看着大楼重新包围自己。只有在这拆建之间的时间空白,人们才得以重见石室华丽的背影全貌,才懂得石室曾经委屈之深。

历史教训不该重演,文化遗产不在于带来多少游客消费,是不是商业旅游片。而保育古迹之功,也不在于让其繁荣兴旺,而要看它面临威胁时,政府有多大挽救的能力。珍视文化遗产,不是文化局一己职责,更不是相关部门通过就等于全广州人同意。正如中山纪念堂不能被高楼大厦围困,人民公园不能因旺地而铲掉,海珠桥不能因为太老而换一座现代化的。如果集体共识可以被功能需要、市场经济修改,每个部门只要程序正确就能通过,那么这个城市就会产生一大堆“合成谬误”。貌似都依法依规,却导致荒唐的结局:石室竟然可以重新被围。

石室无法移动,无法重建,无法扩展,相比这个时代,它要在岌岌可危中延续生命,注定处于弱势。广州尚有很多的历史欠账没有解决,现在随时又添上新账,扬汤止沸,广州的文化保育似乎总是在孤军前进。许多仿古文化景点出来了,而更多的真迹却似乎在加速没落。无论景观还是生态,历史建筑一不小心就会被消磨得“依法依规”、“合情合理”,且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有责任。

作为教学楼,只要上级政府肯出钱和找地,总是能找到解决之道,陈家祠广场、荔枝湾、东濠涌,再艰难的“拆民居、高补偿、保文化”都有成功先例,如今只是希望一个教学楼不重建,难道比前述更难吗?当然这不只是靠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胶着,而应该唤起广州政府高层的意识。我们花钱办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对保护文化遗产都无法达成共识,那么建再多的教学楼,毕业再多的学生,都只能是一种产业运作,甚至只会诞生一批循规蹈矩的专业官僚,而绝不会让广州立于世界文化名城之林。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